全域旅游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与发展,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全域化发展阶段,促使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局限于先前的景点、景区范围内,进而扩展至依托其核心景源发展下的周边乡村地区。在此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的景观环境迎来了大规模的改造与更新,但由于当前理论与设计实践方面对这个领域的研究较为欠缺,对该类乡村聚落生态环境敏感、活动需求多元、潜在资源丰富、投资引力较强等特征的认识不足,反映在建设过程中则出现了定位失准、力度失控、模式错位等诸多不足,使乡村景观环境最终呈现出发展定位趋同、综合效能失衡、特色引力缺失、空间建设未能良好适应游客群体和当地居民的活动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该类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的不同需求,在解决村落空间既有问题的基础上,保持和维护乡村特有的景观属性等问题成为值得思考的命题。本文以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景区依托型乡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使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空间能够保证其特殊的景观属性的同时为旅游活动和村民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品质。依托重庆万盛全域旅游示范区内的黑山镇天星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为蓝本,展开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的探讨。文章总体以“理论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逻辑来进行组织架构,分为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研究目的及意义,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成果,并明确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通过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当下乡村景观设计途径的探讨;第三章依托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的实地调研,整理了调研范围内景区依托型乡村的建设现状,并总结出景区依托型乡村特殊性以及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现存主要问题;第四章分析全域旅游背景对景区依托型乡村建设的影响,进而总结提出了全域旅游背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中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空间建设以及乡土景观特色三方面的要求,并结合国内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提炼规划设计经验,对之后策略的提出做出铺垫;第五章梳理了全域旅游背景下景区依托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明确其规划设计目标,并构建了总体规划设计策略框架,并提出从宏观上对该类村落进行资源价值认知与挖掘,中观上通过完善景观结构与村落公共空间体系对村落空间功能进行调整置换,在微观表达中凸显其乡土特色进而增加其旅游引力三方面具体规划设计策略。第六章则以重庆万盛经开区黑山镇天星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了实践性的规划设计策略运用;第七章进行了研究成果的总结,并分析了论文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随着国际往来的与日俱增,日益的国际化设计风格和形式越来越明显,国际化的设计虽可带来视觉传达上的便捷,但也会使设计过于单一、趋同,缺乏生动性、多元性。俗话说“民族的,
根据粒子群算法和梯度下降算法的特点,针对确定模糊测度的特性,设计基于2种技术的混合算法.在比较分析原始算法以及其他相关算法的基础上,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届时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将迈入新的台阶。而体育强国建设则是人民美好生活和国家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接轨上海,扩大开放,加快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对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浙江开放型经济的发
本文介紹了国内外培养科技情报人员的历史概况及国外培养科技情报人员的方法和措施。结合我国实际,作者认为应实行学校培养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而目前又应以在职培养为主
以水稻硅的内转运蛋白基因Lsil的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毛竹的核酸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搜索,获得全长为797bp的毛竹硅内转运蛋白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陆号:FP095571).与水稻Lsil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越来越频繁,交易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纠纷越来越多。直到现在,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在二者的本质、区分与界定依旧
为防止穿沙公路路侧地表和路面在沙柳防护带平茬恢复期内被风蚀和沙埋,本文设置纱网沙障予以防护,并探究其发挥阻、输沙能力的最优设置模式。在沙柳防护带迎风侧,设置不同距离和角度的纱网沙障,对各模式下的风速和输沙率进行观测,计算粗糙度、摩阻速度和防风效能,调查植被恢复情况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置距沙柳防护带不同距离的纱网沙障,风速流场等值线分布不同,其中距离为3倍障高时风速降低和恢复的速率较其他两个距离
本文论述缺血性脑中风病证的主要相关因素,阐明微量元素等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在药物、心理、环境、体育锻炼、起居等方面应采取符合中医及未来医学模式的综合康复保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