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然范畴的本体论解读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史上,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既贯彻在其历史观中,也贯彻在其自然观中;它是一种新的历史观与新的自然观的统一,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可以说,马克思的自然范畴具有本体论解读的空间和意义。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马克思自然范畴的本体论解读》,主要阐释马克思自然范畴的本体论意蕴和内涵,揭示人与自然及其关系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的生成与源初关联,这是一种考察自然范畴新地坪的开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一种生态审美意义与价值的挖掘与彰显,旨在呈现人与自然的本真存在与圆融共生关系,反思当下自然异化与生态危机的实质,昭示人们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生态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是本体论上的变革,开启了本体论由传统旧形态向新形态的转化,确立了感性实践活动为主导的本体论原则,这种转化标志的是一种哲学观自觉,是哲学根本性质的改弦更张,它意味着超感性世界的腐烂和崩塌,是以理论的方式表达的对人与自然本真存在的哲学诉求,因此,从本体论层面解读自然范畴具有首要的和根本的意义。实践,作为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作为一种生成性的思维方式,作为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的平台,它首先具有本体论意蕴;感性实践活动,是一种把人、自然和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它既使人处于与自然的一体关联中,又使人处于与他人的关联中,三者共同构成人在世存在的生存本体论结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构成了“自然——人——社会”这一体系生成、演变和统一的基础、桥梁和纽带,实践因此具有丰富的本体论内涵。在感性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及其关系首先实现了本体论上的指证,自然生成与发展的趋向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或“自然界生成为人”,在实践生成结构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统一,社会历史性是马克思自然范畴的显著特征。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与自然产生了关系的疏离和错置,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自然的异化;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路,只有将人与自然被扭曲和错置的关系加以整合,重置于人的感性活动之原初境遇中,生态危机才会缓解。马克思的自然范畴除具有“客观的外部世界、客观事物的集合体”等物质层面的意义外,还具有超越物质层面的意义和价值,即自然的精神价值和美学境界,马克思自然范畴的本体论内涵一定程度上隐含着生态审美观,它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重视人的精神需求,敬畏世界、亲近自然,生态审美地去生存和栖居。
其他文献
国家理论作为实践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一部分,不可能只停留在技术和实证研究的层面上,只有深入那些现实问题背后的哲学层面,才有可能把握和评价国家本身。熊彼德主义竞争国家理
英国学术杂志《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一份欧洲的权威学术期刊,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重大参考价值。在期刊里,专家们对历史的终结、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