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理解,阐释学对翻译的意义不言而喻。近些年来,阐释学在翻译理论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在翻译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术语——翻译阐释学。它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译本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就将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在理论展开之前,本文先对翻译阐释学的发展史作一简单回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并非无本之木,而是自始至终根植于翻译过程之中。译者的主体性则是翻译阐释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将选取三个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即“前理解”,“视域融合”和“创造性”,作为理论基础。老子和《道德经》一直以来都是德国汉学家和翻译家研究及阐释的重要对象。在众多《道德经》德译本之中,卫礼贤译本的影响力经久不衰。卫礼贤作为一名译者,他在理解及翻译《道德经》过程中表现出尤为典型的主体性。因而本文将《道德经》卫礼贤译本选为分析文本。第五章节是本文的重点。这一章将结合之前所述理论,分别从“前理解”,“视域融合”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分析卫礼贤译本中多处体现的译者主体性。本文通过对卫礼贤道德经译本的分析,期待达到以下结论: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忽视的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翻译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的主体性便是其作用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译著质量的关键。与此同时,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为我们从新的角度分析经典译本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