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下的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使得民族认同变得空前的重要起来,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建立统一的民族认同,继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都成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公众“集体记忆”的建构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的电视媒介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能否利用电视媒介生产特定意识形态的文本,并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传递给受众,最终使受众接受传者所期盼的民族认同意识形态?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对于视媒介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中国而言,这一点更毋庸置疑。事实上,当下中国的电视媒介大量生产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有一部分正是按照主流的民族认同意识形态的要求进行建构及传播的,但落实到具体受众,其效果却各有千秋——这正是缺乏理论支持的表现。无论是对传播学还是对民族认同的研究,国内都处于刚起步的阶段,遑论这二门学科的交叉研究。本文正是旨在从传播学的视角审视民族认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中被建构,被传播,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论文结合具体案例从文本、机构、受众三个视角入手,全面引入经典传播学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如霸权理论、符号学、话语理论等,旨在通过对历史剧传播现象的考察,对利用电视媒介建构与维护民族认同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本文也应用了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理论,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稍显单一的受众研究增加点色彩。论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了国内外对于民族认同的研究状况和国内对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研究状况,阐释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部分是文本分析,通过具体案例来诠释文本中的民族认同意识形态如何被建构的,又是如何产生冲突的。第三部分是机构分析,从媒介机构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属性两个方面分析文本的生产过程及其背后的权力形式,探讨文本之所以这样被建构及产生冲突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受众及效果分析,研究民族认同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否奏效。传播学的宏观效果理论以及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理论,主要是霍尔的受众解读的“三种模式”以及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观”都被用来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结语,笔者再次强调了民族认同之于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指出对于涉及复杂民族问题的传播切不可简单化处理,提倡运用灵活的传播技巧来通过历史题材电视剧强化受众的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