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没药药对抗炎活性与物质基础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y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乳香-没药对药协同增效及其分子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内容。  第一章本论文对芳香类药用植物的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其抗炎镇痛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苯丙素类、黄酮类、三萜类、生物碱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其抗炎镇痛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作用于阿片受体、抑制肾上腺素的合成、调节NO的合成水平有关。为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发病机理、实验动物模型、中药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为开展试验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  第二章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模型对乳香-没药药对配伍前后抗炎效应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乳香、没药、药对水提醇沉上清液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抑制AA大鼠血浆和足跖肿胀组织中NO、IL-2、PGE2、TNFα的生成(P<0.001),显著抑制肿胀组织中MDA的生成(P<0.001),显著抑制AA大鼠足跖肿胀程度(P<0.001);药对低剂量组抑制AA大鼠血浆中PGE2、TNFα生成的作用较单味药优,抑制肿胀组织中MDA、PGE2生成的作用也较单味药优,提示两药配伍后抗炎活性增强。  第三章对乳香-没药配伍前后体外抗炎活性进行评价。采用原代巨噬细胞模型、体外抗氧化实验、体外抗凝血实验对乳香-没药及其效应部位的生物效应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分述如下:  1、巨噬细胞分泌NO的研究表明:与乳香、没药水煎液相比,药对水煎液抑制NO释放的活性增强,其IC50分别为165.77、25.38、7.66μg/mL,提示两药配伍存在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配伍后药对水提醇沉上清液经大孔吸附树脂(型号:101)洗脱的40%乙醇洗部位抑制NO释放活性较各单味药物增强,其IC50为0.0102μg/mL,提示两药配伍存在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配伍后药对80%醇洗部位抑制NO释放活性(IC50为0.827μg/mL)优于乳香,弱于没药(IC50为0.16μg/mL);药对95%醇洗部位抑制NO释放的IC50为0.00494μg/mL,与其他部位比较活性为最强。与单体3-羰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3-乙酰基氧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α-香树素相比,单体2-甲氧基-8,12-环氧-吉玛-1(10),7,11-三烯-6-酮、2-甲氧基-5-乙酰氧基-呋喃-吉玛-1(10)-烯-6-酮的活性较显著,IC50分别为:0.0729、0.0895μg/mL。  2、抗氧化实验表明:乳香、没药、药对水提醇沉上清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66.4、73.365、89.815μg/mL;配伍后药对40%醇洗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较乳香、没药各单味药物增强,其IC50分别为31.228、47.346、67.726μg/mL,提示两药配伍存在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没药80%醇洗部位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较药对配伍后的活性强,其IC50分别为81.34、190.60μg/mL。  3、抗凝血实验表明:乳香、没药、药对水煎液抑制凝血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0.00367、0.00435、0.00315 mg/mL,乳香、没药、药对水提醇沉上清部位抑制凝血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0.0161、0.0980、0.00103 mg/mL,乳香、没药、药对80%醇洗部位抑制凝血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0.041、0.049、0.0092 mg/mL,提示两药配伍存在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单体2-甲氧基-8,12-环氧-吉玛-1(10),7,11-三烯-6-酮、2-甲氧基-5-乙酰氧基-呋喃-吉玛-1(10)-烯-6-酮、3-乙酰基氧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3-羰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α-香树素、α及β-乙酰乳香酸混合物抗凝血活性的IC50分别为0.0061、0.071、0.001、0.0011、0.0038、0.0023 mg/mL。  第四章对乳香-没药的效应物质基础进行研究。  1.采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结合MarkerLynx4.1软件分析乳香-没药药对合并液与合煎液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合煎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α-乳香酸、β-乳香酸)、四环三萜类化合物(榄香酮酸、3-羟基甘遂烷-7,24-二烯-21-酸、3-羰基甘遂烷-8,24-二烯-21-酸)溶出量显著增加。  2.采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分析乳香-没药效应部位中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抗炎活性部位药对水提醇沉上清液的80%醇洗部位中鉴定出了7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大环二萜、四环三萜、甾类化合物;从抗炎活性部位药对95%醇洗部位中鉴定出了12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倍半萜、四环三萜酸、五环三萜、五环三萜酸类化合物;从抗炎活性部位药对40%醇洗部位中鉴定出了1个化学成分,为倍半萜类化合物。  3.采用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乳香.没药药对水煎液的80%醇沉上清液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从该部位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通过TLC、1HNMR、13CNMR鉴定,分别为:3-羟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RM-175)、3-乙酰基氧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RM-144)、3-羰基甘遂-8,24-二烯-21-羧酸(RM-214)。  4、采用UPLC-MS/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乳香.没药配伍前后汤液中的化学成分组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汤液的理化参数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汤液中五环三萜酸酯类化合物与汤液的浊度呈显著正相关,倍半萜类化合物与汤液的黏度呈显著负相关。  第五章基于UPLC/Q-TOFMS的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血浆和尿液代谢轮廓分析及乳香-没药的干预作用。  1、血浆代谢轮廓分析:血浆代谢谱PCA分析结果表明正常大鼠与AA模型大鼠得到明显区分,说明AA模型大鼠机体代谢存在差异。经OPLS-DA分析的S-plot,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HMDB数据库检索,并参照文献数据,初步鉴定出14个具有显著分类意义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其中6个表现为上调,8个表现为下调。乳香、没药、药对水提醇沉上清液干预后,对AA模型大鼠所致的代谢轮廓变化具有较好的回调作用。其中对7个生物标志物(LysoPC(17:0),LysoPC(15:0),LysoPE(20:2(11Z,14Z)/0:0),LysoPE(20:1(11Z)/0:0),LysoPE(18:1(9Z)/0:0),LysoPC(18:2(9Z,12Z)),LysoPC(16:0/0:0))具有上调的作用;对3个生物标志物(丙氨酰色氨酸、反十八烯亚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具有下调的作用,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2、尿液代谢轮廓分析:尿液代谢谱PCA分析结果表明正常大鼠与AA模型大鼠得到明显区分,说明AA模型大鼠机体代谢存在差异。经OPLS-DA分析的S-plot,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HMDB数据库检索,并参照文献数据,初步鉴定出13个具有显著分类意义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其中2个表现为上调,10个表现为下调。乳香、没药、药对水煎液的醇沉上清液干预后,对AA模型大鼠所致的代谢轮廓变化具有较好的回调作用。其中对10个生物标志物(4,6-二氢喹啉、丙二酰肉碱、N,N-二羟乙基甘氨酸、同型半胱氨酸硫代内酯、柠檬酸、溴异戊酰脲-谷氨酸、葡糖二酸、9’-羧基-γ-生育三烯酚、托吡酯、黄嘌呤核苷)具有上调的作用;对1个生物标志物(硫酸吲哚酚)具有下调的作用,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其他文献
科学素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是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
根据身边同学对物理学习的反馈,可发现身边有一部分同学物理学习的内容上课能听懂,但是在考试中难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成绩。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和分析,我发现,很多同学还
演示实验在中学化学课堂中所起的非语言传播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从本质上把握化学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有助于
在高中各个学科中,核心概念是非常关键的,对核心概念的研究是国际上理科教育的重点之一。目前,我国一些中学课程标准引入了学科核心概念。众所周知,高中物理中有关力学的核心
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打破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的问题,在做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采用何种方法,才能够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最大化地发挥探究教学的优势,有效地实现高效课堂,这正是我们今
摘 要:在过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影响下,美术高考素描图像教学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甚至一些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短期收益,在素描图像的实际教学中淡化了艺术教学的内涵,仍旧采用的是机械化、模式化的教育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创造的作品缺乏个性,从而走入误区。而形神理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美术高考素描头像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及观察能力的快速发展,能推动学生美术学习创造性、趣味性
民间工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浸润了传统本土艺术文化,富有当地文化特色。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民间工艺传统技艺逐渐被人所遗忘。围绕民间工艺技术,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理念不断改善,逐步转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核心、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而且重视对每一门学科教学手段的创新。在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将多元文化融合在音乐鉴赏中,从而使音乐的风俗习惯、人文情操感越来越浓厚,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结合多元文化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中的合理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