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月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份重要的文学期刊,从1910年7月创刊,到1932年商务印书馆遭战火而停刊,《小说月报》先后历时22年之久,从而成为考察中国现代文学演进的生动个案。关于《小说月报》的研究现在已取得不少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小说月报》的性质、地位、作用、现代性的分析和价值估定等方面,而从接受角度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读者大众是期刊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期刊的消费者,读者接受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期刊的价值和意义,也只能在接受维度上体现出来。有鉴于此,本论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入手,展开对《小说月报》的探究,力求深度把握读者的接受反应对期刊的编辑理念、办刊方略的制约和影响。本论文第一章揭示读者接受与文学期刊的关系,力图探寻期刊价值意义的指向。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系统,注重读者对作品的重要影响,视读者为实现作品意义的关键。而在文学市场化的进程中,文学期刊亦把作为消费主体的读者视为生存的基石。文学期刊的意义在于读者的阅读,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了文学期刊的生命。对读者的共同关注,使接受美学和文学期刊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有了相通的基础。把文学期刊置于读者接受视域中进行观照,就要深入阐释读者对文学期刊的重要作用,努力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深层关系上发掘读者反应,探讨文学期刊在读者反应中的嬗变和走向。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前期(1910-1920)《小说月报》的接受情况,指出此一时期读者期待视野开始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中,文化传播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接受群也随之诞生并发展起来。《小说月报》的创刊适应当时读者的需求,受到读者欢迎,对于提高读者文学素养产生了很大影响。基于扎实的文献资料,考察接受群的期待视野和对《小说月报》的接受会发现,《小说月报》的读者在逐渐摆脱单纯的被动接受角色,开始主动建构他们期待视野中的文学。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后期(1921-1932)《小说月报》的接受情况,揭示读者多元追求对刊物发展的影响。随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开启,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小说月报》也随之进行了改革,通过对《小说月报》通信栏的解读和部分文化名流的书信等史料,体察到《小说月报》的读者群在悄悄发生变化。同样,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就应该考虑到所处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在改革后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接受反应,从读者口中的“良师益友”到“太过鹜新”再到“整理国故”,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不断地影响着期刊的发展,甚至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