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印度尼西亚村庄治理模式的研究还较少。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印度尼西亚农村社会在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对其村庄治理模式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从现实角度看,其村庄治理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对印度尼西亚农村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从理论角度,选择对印度尼西亚这一农业大国的村庄治理模式的变迁和转型,进行经验梳理和实证研究,将有助于丰富治理理论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文以印度尼西亚不同发展时期的村治模式为纵向线索,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来分析和归纳其内在特点。首先,前殖民时代,村社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村庄治理的结构和功能都较为简单,村社的治理模式是初级村社共同体;其次,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成功地将阿达特制度和殖民地以及土著的管理结构进行衔接,对村庄实行间接统治,让各个“傀儡”村长自行管理,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自治模式;再次,独立初期,印度尼西亚广大村庄承袭了“自治”村治模式,但到了苏加诺政权后期,中央政府逐渐废除了大村庄和村长,村庄的自治权力逐渐被控制,政府在村庄内的行政权力得到扩大;继而,新秩序政权时期,村治组织的自治权被中央政府集中管理,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村庄实行自上而下的严厉管制模式;最后,1998年后,印度尼西亚村庄迎来了民主的、现代自治的村治模式,印度尼西亚的村庄治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印度尼西亚村治变迁的主要趋势及其成因,最后对村庄治理发展的限度及其未来改善进行总结,简言之,印度尼西亚村庄治理发展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物质上的贫困、法律和制度上的不完善、村民们心智上的先天不足等,这都是完善村治需要长期克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