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界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尝试以学区管理来解决区域内校际间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北京东城区、广州越秀区等多地的实践证明,学区管理可以有效配置学区内教育资源,实现学区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所有教育资源中,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却被编制、岗位等制度壁垒以及通勤、家庭等现实阻碍所羁绊,无法实现自由流动。将教师流动范围限定在学区范围内,可以有效规避现有的制度壁垒和现实阻碍。因此,亟需配合我国学区管理实践,建立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以盘活教师资源,实现学区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研究以我国大力推广学区管理为背景,以学区内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为研究对象,在构建教师流动机制的理论基础上,对国外教师流动机制研究和实践进行梳理,分析我国现行教师流动政策和施行过程中的存在偏差以及学区内教师流动的优势,阐述构建我国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以上海市JID区Y学区为个案,通过对教师、学校管理者、学区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家长开展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三角互证的综合研究,了解Y学区为实现教师在学区内流动已采取的举措,分析Y学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师在学区内流动存在的困难以及深层原因,收集教育一线工作者对实现学区内教师流动的真实想法和可行建议,深入分析我国教师流动固化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现实障碍,为构建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在参考国外教师流动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高度尊重教师个体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对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参照教育治理理念,采取包括教师、学生与家长、社区、学区管理委员会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共同治理模式,根据学区内教师流动流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设计由启动、选配、评价、申诉、调整以及退出六大子机制构成的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呈半封闭环状,充分盘活学区内教师资源,实现学区内教师资源的动态平衡,最大程度上激发教师流动的效益以实现学区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学区管理带来的“天时地利人和”,按照“文化先行、机构配套、操作规范”的思路,为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构建完善、系统的保障措施。从培育学区文化入手,破除教师流动的心理障碍,为教师流动的开展争取良好的舆论环境。组建学区管理委员会,为学区内教师流动提供科学规划和统一调控,建立健全学区教师资源库。细化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的相关规定,为教师在学区内流动提供明确可行的参照标准。构建一个理论结合实践、市场调配结合行政指令、刚柔相济的学区内教师流动机制,为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实现教师流动提供新参考,为当下学区管理实践提供新路径,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提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