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粒野生稻和日本晴栽培稻原生质体培养及体细胞杂交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每年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而目前对白叶枯病的防治尚未有行之有效的措施,生产实践表明品种的遗传改良是控制该病害的最好途径。因此,挖掘和利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资源并对栽培稻进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疣粒野生稻是我国现存的三种野生稻之一,是一种宝贵的栽培稻遗传改良种质资源基因库。它具有一系列栽培稻不具有的许多优良遗传性状,例如它对白叶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和纹枯病等病害的抗性等。由于它的染色体组为GG型,与栽培稻的染色体组AA型有很大差异,分属不同的种,以致很难克服二者之间有性杂交不亲和的障碍,难以把疣粒野生稻中的优良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为了将来能通过体细胞非对称杂交法转移这些优良性状到栽培稻中,进行了疣粒野生稻与日本晴栽培稻的体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再分化研究,以及两种原生质体融合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良好的疣粒野生稻胚性悬浮细胞系,得到了疣粒野生稻的最佳悬浮培基:AA大量元素+B5微量元素+B5有机成分+300 mg·L-1 CH+500 mg·L-1Pro+500 mg·L-1 Gln+2 mg·L-12、4-D+3.0%蔗糖。   2.以疣粒野生稻悬浮细胞为材料,建立了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培养和植株再生的各种因素,得到了疣粒野生稻的最佳酶解体系:27.5℃黑暗条件下,2%纤维素酶+0.2%果胶酶+5 mmol·L-1 MES酶解4h,疣粒野生稻产量可达2.0×105个·g-1,而且活力在70%以上。原生质体用优化的培养基KM8p+2mg·L-12、4-D+0.2 mg·L-16-BA+500 mg·L-1 CH+100 mg·L-1Pro+10%葡萄糖,进行固液双层培养,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率达6.2%。   3.首次采用UV对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进行失活处理,发现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增大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愈伤诱导率及植株再生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影响不是很明显,大多数细胞仍能分裂;用2.5 mmol·L-1 IOA处理日本晴原生质体15 min失活效果最好。   4.利用PEG结合高pH-高钙诱导法获得了疣粒野生稻与日本晴对称性融合的稳定杂种细胞。最佳融合条件为:40%PEG(8000)+50 mmol·L-1 CaCl2·2H2OpH=10.5,融合30min,融合率为1.5%。   本文摸索建立的疣粒野生稻原生质体植株再生体系及疣粒野生稻与日本晴对称性融合的稳定杂种细胞的获得,为后续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转移疣粒野生稻优良性状和基因到栽培稻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Dikkopf-1(DKK1)自身抗体及是否该自身抗体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一种检测手段。   方法: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半导体存储器代表了当代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和最高集成度,快闪存储器作为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半导体器件,国内外对FLOTOX(Floating-Gate   Tunnel Oxide)结构的EEPROM及F
学位
雷达接收前端是雷达系统和外部环境的中间桥梁,高集成密度,小型化,低成本的雷达接收前端是雷达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设计了以低温共烧陶瓷(LTCC)作为电路基板的雷达
学位
近年来,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取得飞速的进步和发展。在各种存储器件中,具有非挥发电学双稳态性质的有机存储器以其低成本、快响应、高存储密度和易加工等优点,以及在柔性
氨基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aaRS)催化tRNA的氨基酰化反应,生成氨基酰-tRNA,为蛋白质生物合成提供原料。除了精氨酰-tRNA合成酶(ArgRS)、谷氨酰-tRNA合成酶(G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到10纳米技术节点以下,硅集成电路技术在速度、功耗、集成度、可靠性等方面受到一系列基本物理问题和工艺技术的限制。将高迁移率“非硅”材料引入到Si基
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性质(如量子尺寸限制效应、晶格应变),已成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论文工作利用SiO2纳米图形层作为模板,通过
氧化锌(ZnO)是一种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室温下带隙宽度为3.37eV,激子束缚能为60meV,其在高亮度蓝紫光发光器件、紫外探测器、短波长激光二极管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自1997年
BAD是只含有BH3结构域的促细胞凋亡蛋白。在生长因子PDGF、IGF-1、IL-3和NGF的刺激下,蛋白激酶Akt、PKA、Rsk和JNK1等磷酸化BAD第112,136和155位点的丝氨酸及第201位点的苏氨酸
目的:microRNA对mRNA进行转录后调控参与大量的生物学功能。microRNA的出现为恶性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microRNA在染色体上多数位于癌症相关区域而且与癌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