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动态及小麦-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限制因子。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降水期与作物需水期的错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地面蒸发和水土流失等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日益严重,加上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弱,造成了降水和灌溉水利用率低,导致粮食的大面积减产。因此,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重点。   本项目根据SPAC原理,利用田间原位试验装置野外小型蒸渗仪,研究不施肥对照(CK)、测土配方施肥(PF)、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PF+JG)和测土配方施肥+粉煤灰(PF+FMH)处理对砂姜黑土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土壤水分最大有效库容、玉米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为提高沿淮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PF+JG和PF+FMH处理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较CK和PF提高了18.06%、11.18%和8.95%、2.61%;土壤容重降低了11.97%和4.92%;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3.89%、12.47%和5.69%、4.37%;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分别增加98.98%、35.07%和90.71%、29.46%。PF+JG(1.18×10-4m/s)和PF+FMH(1.18×10-4m/s)处理时的土壤水分稳定入渗速率分别是CK(5.92×10-5m/s)和PF(8.73×10-5m/s)的1.99倍、1.91倍和1.35倍、1.29倍。土壤水分稳定入渗速率与有机质及总孔隙度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   2.土壤水分最大有效库容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呈单峰趋势,峰值在返青期;PF+JG处理小麦出苗期的土壤水分最大有效库容较CK和PF增加了8.25%和20.82%,拔节期增幅为8.07%和10.95%,且均差异显著(P<0.05)。   3.秸秆还田主要影响0~40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含量,而40~8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在小麦出苗期和拔节期,PF+JG处理使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PF分别高50.9%和34.6%。PF+JG处理的土壤水分入渗量分别是CK和PF的4.53倍和3.55倍;小麦耗水量较PF处理降低9.2%;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和PF增加124.1%、18.8%和144.0%、30.8%,且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   4.秸秆还田使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叶面积指数LAI(4.22)较CK和PF处理显著(P<0.05)提高103.35%和27.56%;株高(100.2cm)较PF显著提高15.84%,光合速率Pn(27.89μmolCO2·m-2·m-1)、蒸腾速率Tr(2.68μmolH2O·m-2·m-1)和气孔导度Cond(0.29molH2O·m-2·m-1)在秸秆还田较PF处理分别增加了40.25%、6.11%和12.41%;胞间CO2浓度Ci(181.91μmolCO2·mol-1)较PF减少了12.86%。秸秆还田处理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是CK和PF处理的3.28倍和1.75倍,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47.77%和30.83%。   5.PF+JG处理的土壤水分入渗量分别较PF和CK高15.81%和55.56%;夏玉米耗水量较PF降低18.35%;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PF和CK增加29.50%、87.56%和58.60%、132.63%,且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
其他文献
我国的种植规模主要是以小农户为主,由于种植和管理技术不同,农户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产量和养分效率差异,严重制约着大面积高产高效的实现。为了缩小农户之间的产量差和养分效率差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