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组合以怎样的机制促进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全球城市’化”。本文试图揭示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的“造城”现象与其全球城市愿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第一,如何从大量的关于全球城市的竞争性观点中提炼出全球城市的本质属性;第二,如何界定城市空间要素及其属性;第三,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企业在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集聚的前提是什么,此类企业的集聚与城市空间要素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第四,基于特定的城市发展愿景,如何甄别城市所需的特定空间要素及其配比与组合。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以上理论框架下,上海的城市空间要素有无“短板”,如果有,是哪一类。
在研究推进过程中本文分别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比较研究都是本文呈现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全球城市’化”以及空间要素发展的基本工具。比较对象与上海分别具备某种或几种属性:发展中国家城市、国家经济中心、非首都城市、亚洲城市等等。内容统计法和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是本文客观观察城市、获取城市信息的主要方法。实地研究法是本文获取城市信息的又一种方法,实地调研不仅可以增加对城市的感性认识,更可以促进其他研究方法的完善。
本文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企业的集聚是全球城市的本质属性,它们提供的服务涵盖了物品或服务生产企业运营全程中所有需要智力支持的环节;二,存在一定规模的需求群体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企业在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集聚的门槛要素,并且,需求群体的结构与规模将影响此类企业的集聚规模;二,高级产者服务业企业、专业人才和城市空间要素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城市空间要素通过耦合机制能够增加城市对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企业的吸引力。本文实证分析的结论是:从目前来看,生活性空间要素是上海实现其全球城市愿景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