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孕育了人的生命,也是爱的教育之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对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影响。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也被蒙上了严重的功利色彩,加之“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唯学历之风愈演愈烈,升学竞争、就业压力过度膨胀。尤其在高学历价值取向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却把知识教育放在第一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忽视孩子人格培养,致使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和怎样去爱。本文从分析爱与爱的教育涵义出发,结合当代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之现状,深入探究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之问题及成因,试提出在家庭教育中重新构建爱的教育,以期对我国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论文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本章主要对爱与爱的教育内涵进行梳理,厘清爱的教育与家庭教育之关系。爱,内蕴为情操,外显为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形式下爱有不同的分类,爱的本质是“给予”与“反馈”。爱的教育即是要给予孩子真正的爱,让孩子在爱的体验中成长,并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爱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之源。第二章:本章主要探讨当代我国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现状,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家庭是由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为此,家庭中这种血缘爱具有本能性、自发性及盲目性等特征。现今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即溺爱型、冷淡型、放任型和专制型。这几种类型爱的教育引起了诸如忽视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爱的需要、以个人经验取代理性教育、以单纯说教代替爱的体验等一系列的教育问题。追根究底,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有传统家庭教育消极因素的影响,也有现代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因素。第三章:爱的教育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重新构建爱的教育要求家长从观念、目的、方式上应有质的改变。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爱的教育观念。爱的教育不仅仅需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还必须在精神上给予关怀。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家长必须尊重其人格,让孩子有自由成长和发展的权利,尊重是爱的教育前提。其次,家长要确立合理的爱的教育目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中国父母解不开的情结,他们都认为供孩子考上大学就是成功。其实不然,教育的最大成功在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核心是培养孩子爱的能力。最后,在爱的教育方式上,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交流是了解的前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家长还必须先进行自我教育,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另外,爱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动态创造,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