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运移规律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各种生产活动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遭受着越来越多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严重威胁,其中有机污染尤为突出。许多有机污染物都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赋存于土壤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又会通过挥发、淋溶等过程进入大气、地下水体等介质,从而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加强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详细掌握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防治有机物造成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采用野外原位物理模拟试验手段,通过人工配制污染液对野外试验土柱进行漫灌,研究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运移规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土壤中的甲苯和四氯乙烯与水分运移不同步,其在土壤中的固相分布范围小于气相分布范围。漫灌(历时半小时)34天后,甲苯仅在上部40cm范围内的固相中有少量分布,下部无检出,而气体中的甲苯在整个剖面上都有分布;漫灌141天后,四氯乙烯在埋深210cm以上的固相中有分布,深部无检出,气相分布则覆盖整个剖面。这说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并不仅仅受水分运移的控制,这还与污染物自身的挥发性和在孔隙介质中的弥散性强弱有关。②孔隙介质中在土壤水分动力驱动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挥发与弥散作用是甲苯和四氯乙烯在土壤中运移与分布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挥发作用是土壤中甲苯和四氯乙烯的主要迁移方式,固相态吸附是其在土壤中的重要存在方式,降解转化也是甲苯和四氯乙烯一个重要的环境归趋。③同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甲苯和四氯乙烯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虽然相似,但二者在土壤中的运移快慢和分布是不同的,四氯乙烯更易于在土壤中滞留。在漫灌141天后土壤固相、气相中均有四氯乙烯分布。但漫灌34天后,甲苯在埋深50cm以下已无固相检出,土壤气体虽在整个剖面都有甲苯检出,但自埋深120cm以下仅为检出;漫灌141天后甲苯已趋于痕量存在。
其他文献
<正>沈阳故宫所藏的竹雕器物大体来源,其一是北京故宫调拨,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再就是外地督抚进贡,还有少部分是民间征集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有竹雕作品有高浮雕山
期刊
<正>一、指导思想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健康三维观"为准绳,在教学中彰显一个"新"字,即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法学法;凸显一个"改"字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把握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趋势,抢抓生产
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本文选择经济同处于欠发达水平的广西百色、湖南永州、贵州黔南州为样本地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资源配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主客观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容易面临各种法律风险,中小企业必须不断树立和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的法律风险防范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污染时期,水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尤其是污染物种类繁多,许多污染物的毒理和环境健康阈值均不明确,仅依靠传统的水质理化指标检测已经不能够满足水环境安全管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发展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交往与互动的能力、优化设计与整合的能力和教学研究与创新的能力。具体培养
本文从胶体化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各种堵剂的存在形态,将调剖堵水剂进行了新的分类,并介绍了各类调剖堵水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油田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堵水调剖剂应向着低投入、多
目的:研究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后的血供重建过程。方法:选取9只山羊实施下颌升支斜行骨切开术,术后采用微血管铸型及微血管造影方法观察其形态学改变。结果:升支近段血供及骨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