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各种生产活动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遭受着越来越多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严重威胁,其中有机污染尤为突出。许多有机污染物都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赋存于土壤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又会通过挥发、淋溶等过程进入大气、地下水体等介质,从而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加强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详细掌握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防治有机物造成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采用野外原位物理模拟试验手段,通过人工配制污染液对野外试验土柱进行漫灌,研究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运移规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土壤中的甲苯和四氯乙烯与水分运移不同步,其在土壤中的固相分布范围小于气相分布范围。漫灌(历时半小时)34天后,甲苯仅在上部40cm范围内的固相中有少量分布,下部无检出,而气体中的甲苯在整个剖面上都有分布;漫灌141天后,四氯乙烯在埋深210cm以上的固相中有分布,深部无检出,气相分布则覆盖整个剖面。这说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并不仅仅受水分运移的控制,这还与污染物自身的挥发性和在孔隙介质中的弥散性强弱有关。②孔隙介质中在土壤水分动力驱动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挥发与弥散作用是甲苯和四氯乙烯在土壤中运移与分布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挥发作用是土壤中甲苯和四氯乙烯的主要迁移方式,固相态吸附是其在土壤中的重要存在方式,降解转化也是甲苯和四氯乙烯一个重要的环境归趋。③同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甲苯和四氯乙烯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虽然相似,但二者在土壤中的运移快慢和分布是不同的,四氯乙烯更易于在土壤中滞留。在漫灌141天后土壤固相、气相中均有四氯乙烯分布。但漫灌34天后,甲苯在埋深50cm以下已无固相检出,土壤气体虽在整个剖面都有甲苯检出,但自埋深120cm以下仅为检出;漫灌141天后甲苯已趋于痕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