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刑的民意基础,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死刑制度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尚未获得与政治决策、学术论争同等程度的重视。研究者们在论及死刑的民意时,通常只是列举几个支持/反对率数据,不曾对死刑民意基础的现状、特征、成因等问题进行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关国内死刑民意基础调查资料的稀缺,对国外相关资料的引进也十分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死刑的民意基础涉及范围广,成因众多,作用机理复杂且不好论证。笔者以此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希冀能唤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并进而展开持续的调查和分析,从而为研究者、政治决策者甚至民众本身提供更多实证资料,以使目前陷入僵局的死刑存废讨论找到新的路径并继续富有成效地进行下去。文章摒弃了以论述死刑一般理论为开篇的写作模式,在引言部分即陈述笔者对研究死刑民意基础的学术价值的态度和看法,彰显出开展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接下来,笔者对两份我国死刑民意调查报告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消化,逐个论证我国死刑民意基础的现状:对死刑存废的态度,对死刑限制的态度,对死刑作用的看法,死刑与犯罪,死刑与文明及国际环境,死刑与中国刑事法,死刑观念的形成与变化。所有的现状分析和由此总结出的死刑民意基础的特征都建立在民意调查和数据统计基础上,因此具有科学性。文章第三部分是对死刑民意基础成因的分析。笔者参照国外民意分析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取出四个成因进行分析:新闻,影视,政治行为和传统文化。对新闻罪案报道的统计是作者独立完成的,虽然存在着统计对象少和时间跨度不长的弊端,但因此揭示出来的问题令人震惊。这样的统计能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到新闻媒体如何影响民众对待社会治安形势和死刑的态度。而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则进一步揭示了上述问题。对于政治行为作用机理的分析则是对长期以来人们内心确信的初步证明。对于传统文化,笔者着力于分析“杀人偿命”观念的两类例外表现形式,以解释民众何以在死刑的具体适用上存在与通常态度相背离的态度。文章第四部分将民意基础放在与学术论争和政治决策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分析,解释前者与后两者之间如何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进而指出学术界和政治决策者应当如何面对并改善死刑的民意基础。结语“站在十字路口上的民意”通过对国际刑事司法协作这一问题,前瞻性地分析了我国死刑的民意基础目前遇到的困境,并预测其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