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性别、社会地位、社会距离为变量,通过小组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美国英语抱怨语和汉语(普通话)抱怨语在各自大学生群体中的实现模式进行了详实的描述和系统的对比研究。 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简述了言语行为研究的由来,并详细论述了中外抱怨语的研究现状,进而总结出抱怨语研究特点和空白之处。第二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与抱怨语相关的语言理论,认为抱怨语这个特定的言语行为可以检验相关理论的适用性。下文即通过抱怨语在中国的实现模式,修正了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威胁行为强度计算公式。文章认为其面子理论的计算公式没有体现出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和绝对强加值三者在计算面子威胁度中的权重。第三章在综述前人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抱怨语的定义,论述了抱怨语的分类和功能。第四章对本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程序作了必要的论述。主要对语料的收集方法作了重点阐述。第五章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详实的描写和分析。第六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中美大学生抱怨语模式的异同。最后一章系统总结了本文的发现,阐述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提出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次研究发现,对教授、知己、朋友和陌生人,中美大学生所采用的抱怨模式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中国大学生对教授进行抱怨时选择了更为礼貌的策略;在对父母抱怨模式的选择上,两者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是62.5%的美国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采用了更为礼貌的策略。社会距离对两者抱怨模式的选择带来的区别是:美国大学生的抱怨强度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中国大学生的抱怨强度则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即对朋友的抱怨强度低而对知己和陌生人则高。 性别因素研究表明中美男女在对教授抱怨模式的选择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无论是中国女性或男性,他们比美国大学生对教授更有礼貌,而两国的女性都比各自的男性礼貌程度低。在对父母抱怨模式的选择上,两者也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者都显示出女性比男性更为倾向使用严厉的抱怨模式。而在社会距离连续统一体上,美国男女大学生的抱怨强度同样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中国的则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即对朋友的抱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