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量性研究方法了解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现状,探讨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压力感知及与希望之间的关系,明确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的影响因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描述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内容及希望培育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基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文献内容分析、专家会议的结果初步构建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的方案,以期为临床实践开展针对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混合性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该部分为横断面研究设计,采用便利抽样法连续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康复中心的282例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韧性量表、中文版压力感知量表。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方法了解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水平、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希望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的质性研究该部分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用目的抽样法结合样本抽样的最大差异化原则(包括希望总得分、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损伤平面、损伤程度、有无并发症等),于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中心选取在第一部分横断面研究中符合研究目的及最大差异化原则的17例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借助NVivo12.0软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转录文本资料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方案的构建该部分对提升希望干预研究进行了系统文献检索,采用JBI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对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了文献内容分析,文献分析内容包括干预对象、干预内容、干预方式及时间、干预人员、评价工具、评价时间和干预结果等主题。结合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结果,确定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的干预模块和干预主题,筛选适合的干预策略和干预技术,明确具体干预内容、干预形式和干预剂量等,初步构建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的方案。通过专家会议,对希望培育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希望培育方案终稿。采用SPSS20.0软件对专家积极性、权威系数、指标重要性、指标变异系数进行评价。结果: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向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发放问卷340份,回收316份,问卷回收率为92.9%,其中有效问卷28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2%。1.现状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总分为(29.58±6.16)分,处于中等水平。维度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分别为: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9.01±2.52)分;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9.82±2.26)分;采取积极的行动(10.75±2.31)分。条目得分中得分最低的三个条目分别是:“我能给予别人关怀和爱护,同时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关怀和爱护”、“我有短期、中期、和/或长期的目标”、“我感到我有力量战胜困难”。条目得分中得分最高的三个条目分别是:“我觉得我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以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我经常回忆起以前的快乐时光”、“我对未来感到恐惧”。2.单因素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总得分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就业状态、伤后时间、损伤平面、损伤程度和有无并发症8个变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社会支持得分(r=0.299~0.518,P<0.001)和心理韧性得分(r=0.247~0.563,P<0.001)与希望得分呈正相关,压力感知得分(r=-0.357~-0.427,P<0.001)与希望得分呈负相关。4.多因素分析结果(1)希望总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损伤平面、文化程度、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维度和其他支持维度、心理韧性中的坚韧性维度和乐观性维度及压力感知7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累计解释总变异的49.5%;(2)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维度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维度、心理韧性中的坚韧性维度和乐观性维度及压力感知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累计解释总变异的32.6%。;(3)采取积极的行动维度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损伤平面、文化程度、社会支持中的朋友支持维度、心理韧性中的坚韧性维度和乐观性维度及压力感知6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累计解释总变异的37.4%;(4)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维度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患者的婚姻状况、损伤平面、并发症、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维度和其他支持维度、心理韧性中的坚韧性维度和乐观性维度及压力感知8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累计解释总变异的43.2%。第二部分: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的质性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17例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平均年龄(39±11.81)岁;其中男性10例(58.8%);无宗教信仰者15例(88.2%);已婚12例(70.6%),未婚3例(17.6%);创伤性损伤14例(82.4%);损伤后时间<6月6例(35.3%),伤后6~12月4例(23.5%);四肢瘫5例(29.4%);完全性损伤6例(35.3%);就业3例(17.6%);有并发症14例(82.4%);希望总分<24分9例(52.9%)。对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培育进行访谈、归纳、提炼:(1)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内容,分别是缓解躯体痛苦、满足心理需求和重建社会功能。(2)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的促进因素,包括个体内在力量、社会支持、躯体因素、环境和政策保障四个方面;(3)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的障碍因素,包括负性情绪困扰、社会支持不足、躯体症状困扰、环境及其他障碍四个方面;(4)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模式的需求,包括干预人员由医生、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心理专业人员组成;干预时机是早期干预和全程管理;干预方式为团体干预和个体干预相结合;干预形式可以是线下面对面和线上干预相结合。第三部分: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方案的构建本部分研究对纳入的27篇提升希望的干预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结合量性及质性研究结果,初步构建针对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培育方案初稿,方案初稿包括7个干预模块、14个干预主题、67项干预内容。邀请5位专家参与专家会议对培育方案初稿进行评价,专家权威系数0.890、积极性100%、各级指标变异系数为0~0.203。专家共提出16条修改意见,最终形成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培育方案,内容包括干预前的准备、个人系统、环境系统、社会性资源、认知评价、意义应对和总结升华7个干预模块、14个干预主题、58项干预内容。结论:1.量性结果显示,我国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尚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人口统计学资料(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疾病相关资料(损伤平面、有无并发症)的了解可有助于识别低希望水平脊髓损伤康复期人群;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和压力感知是直接影响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的相关变量,提示在构建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培育方案时,除了关注希望变量本身之外,还可尝试将心理韧性、社会支持及压力感知三个变量作为干预靶点。2.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对希望培育有明确的内容和模式的需求,并提出了与其希望水平相关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因此在构建系统化的针对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希望培育方案时,除了以希望本身作为干预靶点外,还应将激发个体内在力量、提升社会支持、缓解负性情绪、有效利用保障政策作为干预的内容,并将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对干预人员、干预时机、干预形式、干预途径的需求纳入干预方案中。3.本研究根据量性、质性研究、文献内容分析结果,经专家会议讨论修订,最终构建了针对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培育方案,包括7个模块(干预前的准备、个人系统、环境系统、社会性资源、认知评价、意义应对和总结升华)、14个干预主题、58项干预内容,此方案可以为提升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希望水平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