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角主义”一词从词源上看虽然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一种绘画技法(透视法)直接相关,但是尼采的视角主义却是全新的思想。透视法的观念(眼睛是万物的“最高法官”)不可避免地处于西方思想的视觉(隐喻)优先的传统中:从柏拉图(打开“灵魂的眼睛”看见真实事物)到黑格尔(把视觉仍然看成“理论器官”),这个传统都把“灵魂”或“精神”看成视觉的执行者,它使视觉变成了“求真”的工具,而忽视观看过程中“爱洛斯”的成分,即视觉不过是认知的工具,它本身并没有独立自足的价值,即使这里面存在着某种乐趣,那也首先是求知的乐趣,而不是视觉本身的乐趣。尼采从肉体和生理的出发点对这个(柏拉图主义)传统的改变即是他所说的“颠倒视角”,这表现为:1)任何看(认识)都有视角条件,即眼睛有着自身的解释力和创造力。“灵魂的眼睛”是映现真实事物的“冷冰冰的玻璃”,肉体性的视角才是让世界或存在显现的“活生生的镜子”。前者造成了理性对抗本能,使生命“痛苦”;后者认为,不是“灵魂”或“精神”,而是肉体状态才真正执行视觉的功能。2)“灵魂的眼睛”也有视角,只不过“不诚实的目光”(道德的评价)掩盖了视角条件,把自己装扮成了上帝之眼,“绝对的认识”,这带有很大的欺骗性;“诚实的目光”不仅不掩饰自身的视角条件,反而认为越多情感冲动表达出来,就越接近“客观性”。“诚实的目光”找到了“灵魂的眼睛”掩盖的视角条件,使上帝之眼的绝对视点相对化了。3)“不诚实的目光”不过是这种类型的人的生存需要,即保存需要。群体本能把一些概念抬高为“普遍价值”,人人都应当服从,从而使他人都从自己的视角看(认识)事物,这种强制就是“道德的视角”;“诚实的目光”也是一种类型的人的生存方式,情愿追求不确定性,把偶然性当成是祝福,认为“无物为真,一切皆允许”,这是真正的“自由精神”。与前者比较,后者就是非道德的类型。非道德主义通过宣称价值多元使“道德的视角”的强制成为错误“寓言”。4)世界由不同视角的活动方式构成,这是一个视角主义的世界,每个冲动都有自身的视角。柏拉图主义的“真实世界”不是“另一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的一种价值;不是“最高价值”,因为它掩盖了肉体的根本出发点。(酒神)艺术才是生命的“形而上学的活动”,它表征了生命的自我创造的游戏,这就是视角主义的实践真理。因此,必须用悲剧性的酒神状态肯定生命,超越道德,因为(艺术的)快乐是永恒的,而(道德的)“痛苦”是暂存的。尼采的视角主义形成的张力(非道德VS道德)引起了后来关于这个思想的诸多争论,究竟视角主义是一种“相对主义”还是有着它本身的“真理断言”至今仍然存在着争议,尽管也出现了调和的倾向。不管怎样,尼采的视角主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是有目共睹的,这为相对主义、多元主义、审美主义以及哲学的“身体转向”打开了大门。他的“热那亚航船”破碧波前进,诱使我们离开理性的那个稳固的帝国,驶向“新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