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尺度明确云层的垂直分布对于理解云的宏观及微观物理性质、云辐射强迫以及对于检验气候模式模拟结果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分辨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和云廓线雷达(Cloud Profile Radar,CPR)2008年全年的融合资料,针对具有多层结构的洋面暖云系统,研究了其在全球尺度的空间分布和垂直结构特征。得到如下结论: 通过修正传统的基于云顶温度的暖云判据,对所有含有暖云单体的云层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显示占据主导的l至4层云的样本占比分别为:68.43%、20.27%、7.8%和2.5%。在全球空间分布上,单层云(1层)与多层云(2至4层)差异明显,尤其是分布密集区的位置迥然不同。同样作为多层云,2层、3层和4层三类云的空间分布形式极为接近,云量分布密集区域和稀疏区域在这三类云中高度重合。考虑到单层云和双层云在发生频率上的绝对主导地位以及多层云本身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似性,本文主要对单层暖云(Single Layer Warm Cloud)、双层半暖云(Double Layer Semi-warm Cloud,上层冷云下层暖云的双层构型)和双层纯暖云(Double Layer Warm Cloud,上下两层均为暖云的双层构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层暖云、双层半暖云和双层纯暖云三种构型的占比分别为77.14%、19.15%和3.71%,并且三种构型暖云的全球分布形式差异明显。在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及云层厚度等结构参数上,双层半暖云的下层暖云单体与单层暖云单体的统计特征极为接近,显示了两类暖云单体在几何结构上的相似性。这表明双层半暖云中上层冷云的存在并未对下层暖云在结构上造成显著影响,洋面上双层半暖云系统中的上层云和下层云可能多源于独立的成云过程,仅是不同高度云层在水平位置上的交叠导致了此类双层构型。双层纯暖云构型中上层暖云单体的结构特征明显异于单层暖云单体,下层暖云单体则与单层暖云单体较为接近,但其云顶高度和云层厚度相比于单层暖云单体显著偏小。另外,该双层构型中的下层暖云单体越薄,上层暖云单体越能向更高更厚发展。以上结果一致表明双层纯暖云系统中上层暖云与下层暖云的发展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两层单体暖云在生消变化中具有潜在的物理联系。针对以上三种典型构型暖云的云内反射率垂直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单层暖云、双层半暖云下层暖云以及双层纯暖云下层暖云三类暖云单体的反射率垂直分布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其反射率廓线主导模态一致,最小值多出现于云顶,且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较高的不均一性。双层纯暖云上层暖云单体具有迥然不同的反射率垂直分布,这主要体现在主导反射率廓线模态的差异和垂直均匀程度的不同。以上表明双层纯暖云系统中的上层暖云,是一类独特的暖云单体,其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微物理性质很可能与一般暖云单体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