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野生稻抗稻飞虱QTL定位及其连锁累赘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ting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飞虱,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简称 BPH)和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 Horváth,简称 WBPH)为主,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选育和种植抗虫品种是稻飞虱综合防治的基础,但随着病菌生物小种的不断更新,害虫新的生物型的出现,单一的抗性品种很容易失去对病虫害的抗性。因此,从野生稻资源中发掘和利用抗性基因,向栽培品种引入新的抗源,增加新的等位变异,是水稻遗传育种领域一个重要的策略。 野生稻蕴涵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扩大栽培品种遗传背景的优异种质资源库。发掘和利用野生稻有利资源,越来越受到育种学家们的重视。本文选用栽培稻保持系协青早 B为母本,东乡野生稻为父本,建立由 202株系组成的协青早 B//协青早 B/东乡野生稻 BC1F5 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应用 140个 RFLP 和 SSR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对抗虫及产量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遗传图谱构建:为降低标记严重偏态及 BIL 群体重组值估算带来的误差,通过以下三步方法进行遗传图谱构建:(1)参照已公布图谱,将标记分别归类到 12条染色体上;(2)用 MAPMAKER/EXP3.0 确定标记间顺序,再用 QTXb19 软件确定标记间遗传距离,计算标记间重组率(R);(3)用 r=2R/(3-4R)校正 BIL 群体重组率,以 Kosambi 函数将重组率转换为遗传图距。最后构建了由 127 个标记组成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了 12 条水稻染色体,总图距为 1457.3cM,相邻标记间遗传距离范围在 0.7-42.6cM 之间,标记间平均距离为 12.9cM。 2. 抗稻飞虱 QTL 检测:用 WinQTLCartographer version 2.0 软件进行 QTL 分析,通过复合区间作图(CIM)和多位点复合区间作图(MIM)两种方法检测QTL。以 LOD=3.0 为阈值,只有当两种模型都检测到的 QTL,才最后确定,并检测QTL 之间的互作。在第 5 染色体 RM305-RZ70 区间和第 9 染色体 RM215-RM245 区间各检测到一个抗白背飞虱 QTL,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降低死苗率 15.30%和12.22%,贡献率分别为 14.9%和 12.5%。在第 2 染色体 RG157-RZ551 区间和第 7 染色体 RG678-RM234 区间各检测到一个抗褐飞虱 QTL,东乡野生稻等位基因分别降低死苗率 1.60%、3.12%,贡献率为 29.9%和 65.6%。未检测到 QTL间互作。 3. 连锁累赘分析:分析了抗稻飞虱 QTL 与产量性状 QTL 的遗传关系,结果发现,在第 5染色体 RM164-RM305 区间和第 9染色体 RG451-RM215区间东乡野生稻抗稻飞虱 QTL与控制每穗实粒数 QTL存在连锁累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