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宿南矿区四含水、煤系砂岩水和太原组灰岩水为研究对象,系统搜集了研究区钻孔及水文地质资料,测试了各含水层常规离子、微量元素(含稀土)和同位素含量,利用GMS建立了矿区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分析了地下水迳流特征及水位水量变化规律;研究了各含水层常规水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约束了地下水年龄,探讨了地下水空间及时间演化规律,模拟了地下水迳流场地球化学过程,揭示了宏观组分和微量元素、同位素的关系,构建了水源识别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矿区地下水三维结构模型对于地质构造有一定的响应,能够正确认识地下水含(隔)水层厚度、深度及分布特征。四含水主体迳流方向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砂岩水以静储量为主,横向迳流特征不明显;太灰水整体表现自矿区周边向矿井附近流动的趋势。随着煤矿开采,矿区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四含水流动过程中以CO2参与的长石类矿物溶解作用为主;砂岩水缺少明显的迳流和补给痕迹;灰岩水迳流以CO2参与的少量方解石和白云石溶蚀作用为主。(2)宿南矿区地下水多是时间较为久远的亚现代水。TDS、Ca2++Mg2+、D、18O显示四含水主体由北向南流动,太灰水则恰好相反,由南向北流动。四含水主要受到CO2引起的碳酸化作用影响,砂岩水主要受硫酸化作用的影响,灰岩水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的影响;此外阳离子交替吸附反应在砂岩水和灰岩水中作用明显。地下水演化过程中明显受地质构造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离子含量变化在空间和时间均呈现一定规律。(3)矿区三个含水层具有各自不同的水化学过程及影响因素,三个含水层中均含过高的TDS而不能直接饮用,但灌溉适用性普遍较好,砂岩水水质最差。含水层中常规组分、微量元素和同位素(D、18O、13Cdic、18Odic、87Sr/86Sr)都有不同特征。Sr和Zr可以作为灰岩水和砂岩水中特征微量元素,且与其他常规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不同特征离子建立了水源识别图形,基于祁东矿常规水化学参数和宿南矿区微量元素参数,建立了水源识别模型。丰富了稀土元素和同位素方法在水源识别中应用中的成果。本论文丰富了矿区地下水渗流场与化学场、宏观组分与微观组分的研究成果,对于矿区地下水开采及水源识别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