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标准物质原料制备纯化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ua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高辛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病的强心苷药物,能够有效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和抑制心脏传导。地高辛的临床治疗窗口较狭窄,其毒性反应是临床治疗中常见且严重的问题。临床使用时必须快速有效监控其浓度,有助于医师及时调整不同患者的治疗剂量,以保证最佳治疗效果,避免无效治疗或中毒剂量。地高辛存在不稳定、纯化过程容易发生异构化和降解导致不稳等特点,且原料药中存在较多结构类似杂质。其制备纯化需要多种手段并用,才能制备出高纯原料药物,满足临床要求。本论文研制地高辛标准物质,为临床血清中地高辛含量测量提供溯源性物质保证。采用市售地高辛粗品为原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首先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技术对地高辛原料进行定性确认,然后利用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质谱对杂质定性分析,确定其中三种杂质为异羟洋地黄毒苷配基、双羟洋地黄毒苷和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原料的液相色谱纯度为98.24%,并对质量平衡法所需参数:含水量,无机元素含量,挥发性有机溶剂残留量,不挥发性杂质进行了定值,经质量平衡法计算的地高辛原料的含量为97.94%。建立了柱层析法纯化技术:对地高辛原料进行分离纯化,研究硅酸镁、氧化铝、硅胶不同吸附剂,以及甲醇,二氯甲烷,丙酮,乙酸乙酯不同极性洗脱剂,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吸附剂填料高度、样品量、洗脱剂组成及其洗脱流速四个主要因素对于地高辛产品纯度的影响。实验优化确定了最佳层析实验条件为:以硅酸镁为吸附剂填料,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醇混合溶剂为洗脱剂的体系进行分析,进样浓度为3 mg·g-1,填料高度为20 cm,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醇比例为4:6:2(v/v/v),上样体积为7mL,洗脱流速为5mL·min-1,产品的液相纯度为99.07%,回收率为75.45%。利用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对地高辛原料进行纯化分离,确定最优条件为:原料进样浓度为3 mg·g-1,采用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nm,流动相流速为12mL·min-1,进样体积为2mL,收集产品经冷冻干燥,所得产品的液相纯度为99.88%,回收率为25.79%。在室温避光和4℃下,地高辛产品在一个月的短期稳定性良好。有效避免制备过程存在的降解或异构化进程,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纯度标准物质,对其中的杂质进行准确定性。
其他文献
鮸鱼是近年来浙江、福建等省沿海新开发的海水养殖鱼类。对鮸鱼的渔业生物学如形态特征、栖息、食性、生长等特性,亲鱼的捕捞与驯养、人工催产及孵化、苗种培育等人工繁殖技术
目的: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各种因素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方法:使用问卷对200名初次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及路径分析方法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各
目的:通过对某院临床生化检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对比,深入探讨分析能够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因素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方法:对某院进行生化临床检验中出现较大误差的
曾纪泽是著名的湘军创始人曾国藩的儿子,他继承父爵,进入政界,在奉命出使英、法、俄期间,与列强针锋相对,为国争利.“障川流而挽既逝之波,探虎口而索已投之食.”为争回伊犁南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与妊娠期孕妇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妊娠期孕妇高血压157例作为观察组,根据高血压程度不同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应用的爆炸式增长,对频谱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频谱紧缺,竞争激烈。认知无线电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认知无线电让那些没有执照的用户(次用户)可以在有执照的用户(主用户)不使用频谱资源的时候以某种频谱接入方式去使用同一段频谱。如何有效的检测到主用户是否使用频谱资源以及如何激励次用户参与频谱感知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将引入群智感知中的激励算法与频谱感知算法相融合,以达到
目的:探讨藏医尖滋疗法对“隆”偏盛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隆”偏盛性肠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藏医尖滋疗法组)和对照组(普通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黄连素0.3克和次碳
协方差矩阵频谱感知算法不需要主用户先验信息,易于实现,但是,低信噪比时,协方差矩阵元素间差异变小,检测性能有待提高。为此,利用噪声的二次协方差矩阵方差大、主用户信号的
泰山是一部厚重的书法史,上自秦汉,下至明清,历代不乏书法大家,在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在书法史上有显赫地位的法书名刻.其中以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北齐<泰山金刚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当多数美国人还在惊魂未定之际,又自10月5日开始陆续发生了由于邮递白色粉末而引发的一系列所谓"炭疽事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