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蚕丝纤维是服用性能优越的高档的纺织材料,通过染整深加工可进一步提高蚕丝制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本文用光、热、碱、酸、酶对蚕丝进行处理,结合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外界因素对蚕丝纤维形貌结构、聚集态结构以及化学组成的影响,分析其结构的变化与蚕丝的活性染料染色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蚕丝纤维经光、热、碱、酸、酶处理后,其横截面上出现了面积较大的空穴,且损坏的面积区域范围比较大,微孔现象比较明显。光热处理后的蚕丝纤维横截面和边缘出现了凹凸不平的状态,外围区域结构变得非常疏松。蚕丝经过碱、酸、酶的水解处理后,使得原纤之间的间隙被溶失,蚕丝纤维分化出了原纤结构,呈现出分纤的松散状。通过对处理后蚕丝的红外光谱、XRD分析发现,外界因素会导致蚕丝纤维结晶度发生变化,紫外光处理后蚕丝纤维结晶度减小;热处理后蚕丝纤维中分子内氢键转变为分子间氢键,结晶度显著提高;碱处理后导致蚕丝纤维结晶度先增大后减小;酸处理和酶处理后结晶度增大。通过红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出,蚕丝丝素纤维外表层结构较内层更疏松;酪氨酸在易溶落的表层中含量相对较多;蚕丝酪氨酸上的酚羟基与一氯均三嗪型活性染料反应性能优于与乙烯砜型活性染料的反应性能,且酪氨酸与染料分子反应绝大部分发生在结构疏松的外表层。光、热、碱、酸、酶处理后会使蚕丝中酪氨酸含量降低。在研究外界因素对蚕丝染色性能的影响时发现:紫外光处理后蚕丝纤维中酪氨酸含量的骤减是导致其染色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热处理后蚕丝纤维染色性能下降主要是由于纤维结晶度增大以及酪氨酸含量的减少造成的。酪氨酸等氨基酸含量的改变以及表面结构发生变化是导致碱、酸、酶处理后蚕丝活性染料上染率和固着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