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针对后期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已做了较多研究,但其结果不甚一致,可能原因为已有研究中所谓的后期施氮时期范围较为模糊,涵盖了从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至开花期之间较为宽泛的范围。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存在改善小麦籽粒加工品质的后期施氮关键期,早于或晚于该时期追氮对小麦加工品质影响甚微,然而不同后期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加工品质的影响规律及机理尚未明确。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省宁晋县布置田间试验,以强筋冬小麦‘藁优2018’为供试作物,在总施氮量为240kgN/hm2的高产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时期处理,即基施氮+拔节期施氮(NS+E)、基施氮+拔节期施氮+孕穗期施氮(NS+E+B)、基施氮+拔节期施氮+抽穗期施氮(NS+E+H)、基施氮+拔节期施氮+开花期施氮(NS+E+F),研究后期追氮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与NS+E相比,将拔节期施用氮素的50%于小麦生长后期施用,小麦籽粒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17-2018季小麦孕穗期施氮处理增产11.9%。籽粒产量中约有54.6%-76.4%来自花后干物质累积。后期追氮,尤其是孕穗期追氮(NS+E+B)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累积及其对籽粒贡献率,较NS+E(无后期施氮)处理花后干物质累积量两年平均提高49.3%,花后累积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两年平均提高31.8%。(2)与NS+E相比,后期追氮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蛋白质组成,显著提高了面筋蛋白含量。尤其是NS+E+B处理较NS+E处理醇溶蛋白及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及面筋蛋白在籽粒总蛋白含量中的比例,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2.3%、8.8%、11.5%、9.4%,优于其他后期(抽穗期和开花期)追氮处理。此外,后期追氮可以显著提高小麦面粉沉淀值。与NS+E相比,两季小麦后期追氮处理的面粉沉淀值升幅分别为2.2%-8.6%和9.9%-14.0%;而不同后期追氮处理中,NS+E+B处理的小麦面粉沉淀值显著高于其他后期(抽穗期和开花期)追氮处理。NS+E+B处理较NS+E处理小麦面粉沉淀值两年平均提高11.3%。(3)与NS+E相比,后期追氮可提高小麦成熟期籽粒及地上部吸氮量,其中孕穗期追氮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孕穗期追氮处理较NS+E处理,小麦成熟期籽粒及地上部吸氮量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6.6%和18.3%。籽粒氮素中约有62.9%-83.5%来自花前氮素转运,有16.5%-37.1%来自花后氮素累积。后期追氮,尤其是孕穗期追氮显著提高了花后氮素累积及其对籽粒贡献率,较NS+E处理花后氮素累积量两年平均提高111.1%,花后氮素累积对籽粒贡献率两年平均提高81.6%。两季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表现趋势一致,均表现为NS+E+B>NS+E+Hi>NS+E+F>NS+E处理。(4)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湿面筋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05**,P<0.01)。由此可见,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小麦湿面筋含量有显著影响。倒二叶、倒三叶SPAD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显著高于旗叶SPAD;孕穗期倒二叶SPAD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在测定叶片中最高(R2=0.438**,P<0.01)。因此,孕穗期倒二叶SPAD值可作为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最佳预测指标。(5)两季小麦成熟期0-100cm 土壤中残留的矿质氮累积量各处理表现为NS+E+F>NS+E+H>NS+E>NS+E+B处理。由此可见,孕穗期追氮NS+E+B处理下可较好的保障成熟期土壤较低的氮素残留,降低氮素挥发和淋溶损失的风险。因此,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采用基施氮+拔节期施氮+孕穗期施氮(4:3:3)的氮素施用模式是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强筋小麦高产、优质及养分高效利用的氮肥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