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为颈性眩晕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科学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丹阳市中医院针灸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温针灸治疗取百会穴、双侧风池穴、天柱穴、颈3-5夹脊穴,行针刺治疗,风池穴、天柱穴行温针灸,各灸2壮,并留针0.5h,1次/天,10天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针刀治疗,选取固定点及颈椎两侧结节压痛点,刀口线与纵轴平行,垂直于骨面进针,达骨面纵向、横向切割,7天1次,2次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D血流速度;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黏度;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TCD:治疗后,两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提高,两组自身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呈P<0.05,说明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从而更好地改善脑供血。2.颈椎曲度: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P>0.05,颈椎曲度改善不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P<0.05,颈椎曲度改善明显。比较治疗后两组组间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血液粘稠度: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下降,三者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三者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椎动脉血液黏稠度的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4.症状及功能评分:治疗后,两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提高,自身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症状及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呈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并比对照组具有更好的远期疗效。5.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同时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能更好地改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颈椎曲度及血液黏稠度,在改善颈性眩晕临床症状方面具有更好的近、远期效果。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