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氧化锌纳米阵列的钙钛矿光伏器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um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MA(FA)PbX3(X=I,Br,Cl)具有高光吸收系数、高载流子迁移率、长载流子扩散长度、较小载流子有效质量、结晶性能好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在新型光伏器件领域具有极大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际意义。自2009年研究者首次在光伏器件领域引入钙钛矿结构以来,经过不到十年的时间钙钛矿光伏器件的效率已经达到了 22.1%。对钙钛矿光伏器件来说,如何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以及降低制备成本,提升稳定性是促进这种电池商业化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钙钛矿光伏器件中昂贵材料的替换、实验方法的简化、电子传输材
其他文献
含多阴离子基团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因其稳定的循环性能和优异的安全性能,且材料廉价、对环境友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研究。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的电导率低这个缺点大大制约了其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在高倍率下的性能。本论文设计与发展了多种合成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大小、组成和形貌的Li2FeSiO4材料,得到了能够嵌脱多个锂离子因而具有超大比容量的Li2F
学位
核酸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酸的检测在疾病诊断、环境微生物鉴定、适配体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传统的核酸探针的设计思路大多针对的是核酸的二级结构,特别是经典的商业染料如EB等主要应用于双链核酸的检测或者DNA杂交检测,其对单链DNA的检测灵敏度较差,特别是是短的单链DNA。近些年来,人们发展了以静电作用结合的核酸探针,但是其灵敏度达不到应用的要求,而且易受其它电解质的干扰。为了弥补现有探针的不足,迫切需要发
学位
石墨烯作为碳家族的一员,是一种仅由碳原子组成的六方晶格结构的二维晶体材料,它的厚度可低至碳的单原子层厚度。石墨烯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高的载流子迁移率(~200,000 cm2/V·s);优越的导电性(~106S/cm);高热导性(-5300W/m·K);高的透光率(只有~2.3%);高的机械强度(能承受高达1.06 T Pa的强压)以及高比表面积(~2600 m2/g)。这些特性使得石墨烯在许多领
学位
氧化吲哚片段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结构中,并且该类化合物大多具有良好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因吸引了有机化学工作者的研究兴趣。近年来,手性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已经成为有机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底物不对称诱导(手性硫叶立德)及不对称共催化(钯催化/不对称H键催化)策略,合成了手性螺氧化吲哚及3,3-二取代氧化吲哚类化合物。在第一部分中,我们首先介绍了手性的概念,并对合成手性化合物的策
学位
在分子识别领域的不断发展刺激下,荧光分子探针作为一种全新的检测模式应运而生。它将分子识别和荧光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对荧光分析法的应用进行了更广泛的延伸与拓展。荧光分子探针与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或作用后,荧光团会将这种微观的化学识别过程以光学信号的形式表达出来。随着交叉科学的飞速发展,荧光探针技术也逐渐渗透到其他生命学科。这就要求荧光探针分析方法既要朝着高效继续发展,又要向生物相容靠近。性质优良的探针
学位
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价值化合物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天然产物被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和药用潜力。而这些天然产物中,很多都拥有相似的核心骨架结构。因此,合成化学家们长期致力于这些骨架的合成研究,旨在为更多的天然产物寻找实用、便捷的通用合成方法。本论文主要针对两个重要的骨架结构进行了合成研究。第一部分:Bi-linderone核心分子骨架-多官能团螺[4.5]癸烷的合成研究在本章节中,我们对近二
学位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是由有机桥联配体和金属离子或者金属簇通过配位键或者超分子相互作用自组装构成的周期性网络结构。与过渡金属配位聚合物相比,发光稀土金属配位聚合物具有色纯度高、发射峰窄和发光寿命长等特点,在荧光传感、电致发光、生物成像等领域展现潜在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很多被分析物强的电子亲和性和吸附能力,高选择性和灵敏性检测痕量金属离子和硝基芳香化合物仍然是很大的挑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一维、二维
学位
学位
具有纳米结构的镍硫化合物材料,因其组成可调和电化学性能优异,作为光伏电池、催化产氢、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其中,由于Ni_3S_2具有约1.2×10~(-4)?·cm的室温电阻率,可以比其它镍硫化物更有效地传输电子,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类似于其它过渡金属硫化物,Ni_3S_2电极
学位
近几年,碳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在合成方法和性能研究上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系列新型的多功能碳基/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被制备出来,其在燃料电池与锂离子电池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燃料电池催化剂本身存在着成本较高、活性较低、稳定性以及抗毒性较差的问题,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也受制于金属氧化物较低的电导率与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严重体积膨胀而很难表现出理想的性能。本论文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究,提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