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经是文坛焦点的朦胧诗人的代表北岛移居海外,踏上了漫长的精神逃亡之路。而他在非母语的环境中一直没有放弃现代汉语诗歌创作,他对母语的执着,对诗歌审美化的构成方式及政治内涵等诗学原则的理想主义诉求使他一直站在汉语诗歌写作的前沿,他与国际著名诗人的交流,对海外诗歌的译介和国际诗歌活动的广泛参与等因素一起造成了他自1985年以来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被提名次数最多的中国作家。独在异乡的北岛在离散的文化空间中,反观以往的诗歌创作和人生,审视自我放逐,岁月的积累以及在海外文化圈被再度边缘化的现状,同时对其以往为读者所熟知的内容风格继承演化,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去国之前的独特的诗学风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文学现象。然而较之其早期诗歌创作,国内学界对北岛出国以后诗歌的研究略显不足。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深入研究,会发现其作品中大量出现新的意象,而其以往较多使用的意象也有所深化,同时融入了大量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碎片。在写作风格上,其诗歌基调由早期的冷抒情转向了中年的沉稳,诗歌的内在张力得到强化。其前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忧国思民的救世情结由于政治环境的缓和而转化为更接近诗歌本质的还乡母题。而其在海外特殊的身份由使其诗歌中大量充斥着漂泊和放逐的情结,同时诗人仍然时刻保持理性,对人性不断思考并坚持其一贯的诗学原则,秉承了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精神诉求,同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倾向,保留了大量的反官方话语的文本特征,将诗的审美构成方式与政治含义和自我主体意识紧密结合。本文将通过比较北岛前后期的诗歌文本,着重从诗歌主题、诗歌特征、诗歌精神等层面,结合海内外学者对其诗歌的评论与研究,立足于作家本人的创作谈和一些散文作品中所呈现的生活体验和心路历程,对其海外的诗歌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填补北岛后期诗歌研究的不足与空白,同时对海外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予以人文关照。第一部分绪论。通过对当前北岛海外诗歌创作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尽管当前学术界对北岛的海外诗歌创作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但多立足于对单篇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较少从整体出发,此外研究大多局限于朦胧诗诗学研究及赏析式研究两个范式之内,之后出现的现实主义之外的多元观照进而建立的对北岛个人诗学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第二部分北岛海外创作新变。这一部分从诗歌基调、抒情主体、意象与意象群的转变三个方面研究北岛出国前后诗歌创作的变化同时探讨其诗歌中不变的精神实质。第三部分北岛海外诗歌的情感旋律。研究渗透其作品中的“流亡”与“还乡”两大诗学母题,海外生活的经验与思乡愁绪及失语的疏离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同时探讨作者如何在作品中重建故乡的形象及寻找归乡之路。第四部分母语作为诗歌的存在之家。从母语写作的困境、诗歌张力、本土性与现代性的诗学向度等方面对其诗歌进行语言层面的细读研究。第五部分结语。总结评论界对北岛海外诗歌的总体评价,提出个人观点,指出海外诗歌创作对当代汉语诗歌创作的贡献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