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对初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女性患者负面心理的干预效果,对生化妊娠结局的影响,旨在改善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患者自信心,提高妊娠率。方法:收集某三级甲等医院生殖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初次接受IVF-ET的女性患者230例。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23份,有效回收率为96.96%。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符合以下全部条件者方可纳入:符合《妇产科学》第八版关于不孕症的诊断标准;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年龄介于21-45岁之间;SAS评分标准分≥50分或和SDS评分标准分≥53分;能理解和执行治疗人员的简单指令;因女方输卵管因素初次接受IVF-ET治疗;治疗方案均为短效长方案。排除标准:有严重的视觉障碍或听觉障碍,影响生物反馈正常进行者;伴有理解困难、痴呆、严重心脑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病患者;近3个月内服用过精神类及其他调节情绪的药物。将纳入组的60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无脱落病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对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患者在注射促性腺激素第一天接受量表评估,包括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ring depression scale,SDS)、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CL-90)。胚胎移植术后第14天早晨8:00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ionic gonadotophin),确定是否生化妊娠。安排患者在等待HCG值结果出来以前再次进行SAS,SDS,SCL-90量表测评。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未发生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强迫症状、焦虑、抑郁、负面心理发生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焦虑、抑郁、强迫症状的减分差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干预组妊娠的人数为17人,妊娠率为56.7%。对照组妊娠的人数为13人,妊娠率为43.3%。干预组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初次接受IVF-ET的女性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本研究中焦虑的发生率为17.9%,抑郁的发生率为26.9%,焦虑抑郁共存率为9.87%。2生物反馈干预降低了不孕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3应用生物反馈干预患者的生化妊娠率为56.7%,明显高于常规健康教育患者43.3%的生化妊娠率,值得在不孕不育患者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