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静农和吴组缃同为安徽籍作家,在现代乡土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综观他们的乡土小说,既契合了“五四”和三、四十年代乡土文学的创作主潮,又兼具个人特色。他们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紧随“五四”乡土的写实路径,台静农主要呈现的是农民在封建宗法牢笼下的精神病苦,以阴冷孤凄的氛围烘托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以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启蒙目光,勾画了一个闭塞偏远的羊镇世界;而吴组缃则是置于社会剖析的立场,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愈发尖锐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描写阶级压迫和时代动荡下的农民生存困境,显露出农民集体反抗的曙光。两位作家从宗法制到阶级论的主题转变,从个体沉默到集体反抗的结局转变,描摹出安徽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轨迹。在皖西和皖南的时空连接中,台静农和吴组缃以不同的乡土故事作为布景,上演了一幕幕旧中国乡土民众生死悲欢的大戏。他们的小说既扩充了乡土人物画廊,也充实了安徽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框架。本文从台静农和吴组缃的乡土小说出发,从准备期、呈现期,评价维度上的意义价值,展开台静农和吴组缃乡土小说的比照解读。本文第一章论述的是台静农和吴组缃的创作准备。不同的成长道路,共同的写作旨趣,促成台静农和吴组缃皆踏上乡土小说创作之路,包括两淮文化和徽州文化对作家主体的影响、鲁迅、茅盾等人在乡土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作家的引领、时代催生的对乡土小说的自觉追求,这些都为台静农和吴组缃走上乡土小说创作之路奠基铺路。第二章分析的是台静农和吴组缃的乡土小说内容呈现。以二人乡土小说的具体篇目为分析对象,具体比较台静农和吴组缃乡土小说的主题视角、浓郁的乡土生活细节、以及体现彼时农民生活的乡土风俗口语等异同。在各个维度的对比分析中,廓清现代乡土小说在安徽地区的流变历程。第三章论述的是台静农和吴组缃乡土小说的意义与价值。二人的乡土小说对皖地民众生存现实和精神负累的逼真还原、以及乡土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的展现都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史料价值。台静农和吴组缃作为现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机串联起了整体安徽现代乡土文学的发展,是安徽现代乡土小说史的两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