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即孩子的童年期(6、7--12、13岁),本应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下,快快乐乐学习和生活。但由于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城镇化”建设尚在进行中,社会各方面改革进度的差异等诸多深层次原因,导致教育在发展过程出现了新的情况:农村学生大量流失,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而城镇学校以生满为患,使教育质量大幅下降;教师专业的“被动成长”使教师专业成长不了;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之际,清苦但又被赋予“高期望值”的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在削弱,素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软“支撑”;学校内部财务管理不善,经费有效利用率不高,监督管理部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因缺少亲情关爱,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针对性的疏导和教育等等。
本文以河南省息县项店镇农村小学为例,依据本人所搜集的大量的相关资料,介绍了其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存在的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大体因素有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教育改革落后,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弱化,教育投资不足,教师待遇较低,监管职能部门监督职能不到位等。并在文中结合其所处的环境提出来相应的建议:适时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变传统理念,建立城乡和片区内校际交流合作机制,强化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能动性;丰富校园学习文化,关爱“留守儿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成立“农村家长教育管理委员会”激发百姓关心、参与、监督学校教育管理的热情等几方面做些论述,力求对现有的制度作以完善,突破其“瓶颈’制约,为我国农村学校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也为进一步丰富教育理论做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