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和TIPS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预测因素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脾切除术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常见的手术方法,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脾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TIPS术在治疗PVT再通方面是安全有效的,但TIPS术并不能阻止残余PVT的进一步发展或术后新发PVT的形成。目前脾切除术和TIPS术后PVT发生的预测因素目前仍不明确,本前瞻性研究旨在寻求两种不同术式术后PVT发生的危险因素和早期敏感预测指标,为PVT的早期发生提供预测依据。并通过对比这两种不同术式术后PVT发生率,了解这两种不同术式术后PVT发生率。方法:2017.01.01至2018.12.31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脾切除术/TIPS术的肝硬化患者经过入组和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共纳入96例患者,其中行脾切除术的患者有45例,行TIPS术的患者有51例。观察术后1月、3月、6月、12月PVT发生率,检测基线及各观察点的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等指标和影像学检查,进行了单因素、相关、多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ptor operate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时间依赖曲线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1月,3月和12月的PVT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0.0%,46.6%和48.9%。分析发现门静脉主干直径、MELD评分>10是脾切除术后1月[比值比(OR)=2.194,95%置信区间(CI):1.090-4.415;OR=76.215,95%CI:2.534-2287.318]、脾切除术后3月(OR=1.700,95%CI:1.052-2.746;OR=12.392,95%CI:1.318-116.548);术后12月(OR=1.776,95%CI:1.036-3.046;OR=23.925,95%CI:1.875-305.323)PVT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门静脉主干直径和MELD>10在预测术后1月PV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rea under the ROC curves,AUC=0.769,95%CI:0.592-0.946;AUC=0.793,95%CI:0.619-0.966);预测术后3月PV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745,95%CI:0.561-0.929;AUC=0.724,95%CI:0.533-0.915);预测术后12月PV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738,95%CI:0.553-0.923;AUC=0.760,95%CI:0.577-0.942)。时间依赖曲线显示MELD评分≤10组和MELD评分>10组的PVT累积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门静脉直径≥14.5mm组的PVT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门静脉直径<14.5mm组(P<0.05)。肝硬化患者TIPS术后1月和3月的PVT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8%和9.8%。单因素分析发现肝硬化患者术前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与TIPS术后PVT形成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中,发现TG、TC、LDL与MELD评分成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Correlation coefficient)=-0.315;r=-0.418;r=-0.363],甘油三酯(TG)、TC、HDL、LDL与Child-Pugh分级成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473,r=-0.547,r=-0.528,r=-0.604)。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水平LDL[OR=10.456,CI:1.025-106.624,P=0.048]是TIPS术后3月PVT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LDL在预测术后3月PV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AUC=0.812,95%CI:0.663-0.960,P=0.024)。时间依赖曲线显示LDL<1.55 mmol/L组和LDL≥1.55 mmol/L组的PVT累积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龄和Child评分是两种不同术式人群的独立显著差异因素(P<0.05)。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的PVT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0.0%,46.7%,48.9%和48.9%,TIPS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的PVT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8%,9.8%,15.7%和21.6%。时间依赖曲线显示肝硬化脾切除术患者的PVT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TIPS术患者(P<0.05)。结论:门静脉直径≥14.5mm和MELD评分>10为脾切除术后1月、3月和12月的独立预测因子,LDL≥1.55mmol/L为TIPS术后3月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术前门静脉直径增宽≥14.5mm和/或MELD评分>10的脾切除术患者,术前应积极给予降低门静脉高压、改善肝功能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术前LDL≥1.55mmol/L的TIPS术患者,术后应考虑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TIPS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此外,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的PVT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TIPS后,术前应认真评估患者病情,严格掌握脾切除术和TIPS术的适应症,择优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炎症和凝血指标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估其预测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的价值,寻找最佳截断值,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且接受手术病理分期、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子宫内膜癌的208例患者临床资料;另外收集同时期、同年龄段因不规则阴道流血进行诊刮等操作后病理回报子宫内膜为良性病变的2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同时将子宫内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和等离子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为剜除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前瞻性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12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最终入组钬激光剜除组47例,等离子剜除组46例,分别按照对应组别行手术治疗,并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随访,然后统
目的:探讨内腔镜手术监测仪在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并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形成针对前列腺内腔镜手术监测设备的优化方案,提高基层医院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5家医院,包括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静宁县人民医院、临夏州人民医院、秦安县人民医院和榆中县人民医院在内腔镜手术监测仪监测下的经尿道前列腺双极切除手术患者共219例,采集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信息。将兰州大学
目的:1.分析不同表型PCOS患者临床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2.建立PCOS动物模型,尝试构建PCOS状态下子宫内膜病变模型,探索PCOS-IR与PCOS-non-IR大鼠血清肿瘤标志物差异及子宫内膜病理改变情况。方法:1.收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门诊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初次确诊为PCOS的患者198例。根据HOMA-IR≥2.69与否,将PCOS患者分为PCOS-IR组和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肾移植术后早期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危险因素,构建早期HUA的风险预测模型,以及评估早期HUA对肾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我们对2011年4月~2020年7月期间在我院施行肾移植手术的99例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第1月内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将患者分为HUA组和尿酸正常组。统计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HUA的
目的:比较针刺三阴交和阴陵泉与肌注氯诺昔康对急性肾绞痛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单中心的临床试验。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并被明确诊断为急性肾绞痛的8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诺昔康组和针刺组。氯诺昔康组患者予以三阴交、阴陵泉穴“安慰针刺”并臀大肌注射氯诺昔康8mg;针刺组患者予以针刺三阴交、阴陵泉穴位并臀大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肾周脂肪(PRF)厚度与代谢危险因素及CKD分期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CKD患者180例。获取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和舒张压;获取临床实验室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背景:缺血再灌注(IR)和炎症反应是导致肾脏移植损伤的常见原因。目前的病理学证据已证明,IR可以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蛋白水解和细胞外基质(ECM)的破坏。一些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例如MMP-2和MMP-9,可以在ECM的水解和重塑中发挥作用。并且中性粒细胞分泌的MMP-9的急性积累可以加剧炎症的发生并导致移植物损伤。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缺氧再灌注损伤(HR)过程中基质金属
目的:评估肌少症和抑郁状态之间的相关性,以明确罹患肌少症是否会增加抑郁状态的发生风险。同时进一步检验地区、受试者人群、诊断标准、肌肉质量测量方式是否会影响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均被限定为自建库起,截至时间至2020年12月25日。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关于肌少症与抑郁状态的研究,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以尽可能全面地查找到符合标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部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胃部病变行ESD治疗的病例共393例。统计并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合并症、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肿瘤标志物等)、病变情况(病变大小、病变位置、宏观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