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斑病是危害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病害。本文对2014年采自东北地区的85份玉米大斑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在此基础上,采用人工接种法对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进行大斑病的抗病性鉴定;同时采用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技术对辽宁省主栽玉米品种大斑病抗性基因进行标记。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鉴别寄主鉴定法对2014年采自东北地区的85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3、N、12、1N、2N、12N和23N 10个生理小种。其中2号生理小种占总菌株的40.18%,由次要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5个大斑病菌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16.48%、50.60%、2.36%、23.53%。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不同省份的生理小种种类和组成差异较大。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种类和构成较以前发生了较大变化,种类较多,分化明显。2.利用SSR分子标记的技术对66个辽宁省主栽品种的Ht抗性基因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测。其中迪卡516、丹玉508、丹玉303、丹玉368、丹玉801、丹玉402、丹玉304、丹玉210、先玉335、吉祥一号、联达99、华单38、东裕33、先玉696、吉东21、盛单306、恩喜爱289、铁388、铁390、登海176、沈137这21个品种产生和Ht1基因相一致的条带,占总鉴定份数的31.82%;海禾78、丹玉307、丹玉402、金种68、熙园29、金园007这6个品种产生和Ht2基因相一致的条带,占总鉴定份数的9.10%。3.采用人工模拟自然发病的接种方法对84份玉米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其中62份品种表现为抗病(抗、中抗、高抗),占总材料的73.81%;22份品种表现为感病(感、高感),占总材料的26.19%。抗病材料主要以中抗和抗为主,高抗占较少比例;感病材料中以感病材料为主,高感占较少比例。4.采用隔离喷雾的方法选取0号、1号、2号、N号和23N号等主要生理小种对74个辽宁省主栽品种进行毒力的鉴定。鉴定结果表明,23N号小种的毒力最强,2号小种和1号小种次之,0号和N号小种的毒力较弱。对2-3个生理小种有抗性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59%;对5个小种都有抗性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