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雅江缝合带南侧加查到郎县一带产出有一套走向近东西的基性-超基性岩带,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平行共生,基性-超基性岩带中主要为辉长岩辉绿岩,普遍发生蚀变,本文对加查到郎县一带的辉长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测,选择典型的野外露头采集了样品。整个研究区的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基本相同,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和研究表明该辉长岩的Si02含量均45.80%-50.89%,与正常的洋中脊玄武岩SiO2含量(N-MORB,48.77%)相当,Mg0的含量在4.23%~7.8%,平均为5.74%。Mg#为41.31~63.55平均为48.85,低于原生岩浆范围,推测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与其他物质的混染作用。轻稀土和重稀土元素比值(LREE/HREE)的含量范围在2.08到8.09之间,平均为3.4,轻重稀土无明显分馏。σEu变化范围在0.72~1.15,平均值在0.98,说明岩石存在轻微的Eu负异常或无异常,未发生明显的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从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可以看出,样品曲线分布位置和走势与E-MORB(富集型地幔)类似,说明岩浆可能来源于富集地幔,也有可能是来源于正常的亏损地幔,在岩浆的形成或者演化过程中收到了外来溶液的影响,使得样品相对的富集轻稀土。由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该辉长岩形成于55.5~56Ma,与雅江洋的闭合时间一致。由此本文认为当大洋板块俯冲到最终阶段,因重力等作用,大洋板块与其南的喜马拉雅地块之间发生断裂,软流圈减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超基性基性熔浆,俯冲作用持续断裂位置向北移动至增生楔之下,同时雅江洋闭合两侧碰撞,其熔浆底侵上升,不同程度地与地壳物质发生混染,在此条件下形成这套基性岩岩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