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转型所导致的社会资源无法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资源分配不均等,都使得社会矛盾频发,最终演变为社会冲突。在此背景下,政府对社会冲突的治理迫在眉睫,而媒体作为政府与群众的连接点,担负着引导舆论和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责。因此,媒体如何通过社会冲突报道连接政府与群众,缓解社会冲突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以《人民日报》社会冲突议题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同时借鉴费尔克拉夫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法,从《人民日报》社会冲突议题话语文本、话语实践以及对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研究问题包括:(1)《人民日报》建构了怎么样的社会冲突议题?(2)《人民日报》如何建构社会冲突议题的?(3)《人民日报》社会冲突报道建构过程与社会、政府和市场存在怎样的互动?(4)《人民日报》通过社会冲突议题想要构建什么样的思维。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所强调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它积极回应民众关切,有效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具体来讲,《人民日报》往往通过社会冲突议题文本本身以及社会冲突议题的互文性和转述模式来凸显新闻宣传工作的人民性和党性,《人民日报》站在人民和党的立场上,充分展现人民的愿望、人民的观点。相较于分析冲突事件本身,《人民日报》报道更倾向于分析社会冲突背后所存在的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对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通过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强调的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建构的社会现实即为“并不存在狂躁不安的社会环境,社会冲突是可解决的,解决方法即为制度的完善,而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度的完善。”话语生产过程中存在媒体间的互文性,作为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报道社会冲突议题时多次引用法律文本这类权威性文本。在转述模式上,《人民日报》社会冲突议题通常选择直接引语以及更多的引用政府官员的话语来表达报道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话语消费和阐释过程包括故事讲述、理性平台的搭建、媒体联合和故事扩大,这个过程中存在社会、市场、政府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即社会群众利用媒体完成自身诉求的同时,媒体利用自身的建构功能引导舆论;市场推动媒体的转型与发展的同时媒体助力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媒体报道进行管控的同时,媒体也搭建起政府与群众之间最为有效合理的对话平台,推动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话语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这三个维度都是为了一定的思维建构服务的:话语文本关注建构什么样的思维;话语实践关注思维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社会实践关注思维建构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