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有效性,进一步探讨其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统计学软件随机分为艾灸组、甲钴胺组、联合组(艾灸联合甲钴胺组),每组30例。所有纳入者均在控制饮食、适量运动的基础上,在内分泌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合理降糖方案,使血糖平稳达标(空腹血糖在6.0~8.0mmol/L,餐后2h在8.0~10.0mmol/L)。艾灸组:将适当长度的艾条点燃后插入艾灸箱内,将艾灸箱底部对准穴位,每处灸10~15分钟,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患者下肢取双侧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如有上肢病变者加取双侧合谷、曲池,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停止治疗3天,3疗程后统计疗效;甲钴胺组:口服甲钴胺片,500ug/次,日3次,2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停止治疗3天,连续服药3疗程;联合组:在口服甲钴胺片基础上进行艾灸。观察三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以及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1.总效率:艾灸组总有效率73.3%(22/30),甲钴胺组总有效率83.3%(25/30),联合组总有效率93.3%(28/30),联合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CSS评分: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CSS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联合组较其他二组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流变学指标:艾灸组、联合组治疗后其血浆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钴胺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传导速度:甲钴胺组、联合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联合组高于艾灸组、甲钴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艾灸相关穴位能够一定程度缓解DPN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液粘稠度;甲钴胺能够一定程度缓解DPN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2.艾灸联合甲钴胺治疗DPN,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液粘稠度,还能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疗效优于二者单用;3.艾灸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疗效可靠,方法经济、简单、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