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在野外对沂河流域及其支流进行调查研究,最终选取沂河蔡家村沉积剖面进行了研究,系统的采取了沉积样品共144个,在野外对地层剖面进行了记录,并在实验室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年代、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根据沉积物颜色、纹理、粒度的变化,将蔡家村剖面划分为19个沉积单元,可分为四期大洪水。剖面沉积厚度为7.23m,剖面粒度组成主要以中砂和粗砂为主,其中中砂在整个剖面中含量值为最高,平均值达到34.11%,其次是为粗砂,平均含量为32.95%,再次为细砂,平均含量为11.46%,第四为极粗砂,平均含量为10.62%,第五为粉砂,其平均含量为6.95%,第六为极细砂,平均含量为3.89%,粘土成分几乎为零。(2)对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发现:沉积物粒度组分、分布以及粒度参数都对洪水的发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粒度成分上主要是以砂为主。粒度CM图显示沉积颗粒在洪水发生时以滚动悬浮为主。粒度总体分选很好,偏度为负偏。对粒度敏感组分研究发现,蔡家村剖面中粗砂和中砂是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组分,表明粗颗粒能够更好的反应沉积环境的情况变化。粒度频率曲线主要以单峰型和双峰型为主,且峰值较高,近对称,说明其沉积动力相近,沉积物的来源也相同,都来源于沂河中上游。各元素含量在每层的分界线处都有一个明显的凸起,间接证明了在野外对沉积层的划分是可靠的。蔡家村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反应了不同沉积时期洪水水动力的强弱变化,粒度组分较粗的沉积层指示着较大规模的洪水,粒度成分较细的组分指示着相对较小规模的洪水。(3)16个光释光测年结果介于2.83±0.26ka到0.20±0.01ka之间,与剖面地层顺序一致,无明显倒置。蔡家村剖面中深度为22cm的样品(CJC-1)指示的洪水沉积物年代为0.20±0.01ka,而且这一样品所处的位置没有见到明显的后期生物扰动作用。蔡家村剖面形成于约3ka,李庄剖面在地理位置上与蔡家村很近,形成于约1ka,并发现有3期大洪水发生,对比李庄剖面光释光年代结果,说明蔡家村剖面在过去一千年间记录了至少8次大洪水,0.20±0.01ka到0.22±0.02ka为第1期洪水。0.29±0.03ka到0.28±0.02ka为第2期洪水,共记录了三次洪水事件的发生,这一期洪水频率约为20年一次。0.70±0.04ka到0.56±0.04ka为第3期洪水事件,共记录了四次洪水事件的发生,这一期洪水频率约为70年一次。这说明在过去的一千年时间里,沂河沭河流域曾经频繁的爆发大洪水。(4)对蔡家村剖面气候背景的分析发现沂河沭河流域古洪水事件与气候的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蔡家村剖面前3期洪水年代结果全部坐落于小冰期这一时间尺度内,而蔡家村在这一时间段内洪水频发,与小冰期气候特点相对应。历史文献记录了一时间段内沂河沭河流域气候很不稳定,洪灾频发,当地人民受洪灾影响严重,也从侧面证明了光释光测年结果的可靠性。第四期洪水处于全新世中期大暖期向全新世晚期干旱期的过度阶段,这一时期气候恶劣,极端气候事件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