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指骨矿物质成分和骨质等比例地不断减低,临床上以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为病理特点,骨质脆性增加而容易并发骨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腰背部疼痛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疼痛部位多在脊柱或脊柱两侧,卧床休息疼痛症状可以有所缓解,但是当腰部承受负重时,疼痛加重。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以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为多见,骨折发生后,常出现脊柱和(或)脊柱两侧的弥漫性疼痛,脊柱的后凸畸形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1,2]。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已逐渐成为目前治疗OVCF的首选方法,其微创的手术方法及显著的止痛效果被患者广泛接受,并使其在临床上迅速开展。许多专家学者就单、双侧入路的选择方面,以及不同的穿刺方式,对患者的疼痛缓解,脊柱功能和椎体后凸畸形的恢复,以及骨水泥用量,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等方面,各有各的看法,未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笔者通过对单侧与双侧入路PKP治疗OVCF的临床观察,分析两种手术操作方法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在湖北省中医院骨科实习期间(2010.10-2012.12)收治的采取PKP技术治疗的OVCF患者55例(女性35例,男性20例),年龄在56-92岁,平均年龄76.4岁,按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单侧入路PKP组和双侧入路PKP组.其中单侧入路PKP组25例,共33个椎体;双侧入路PKP组30例,共30个椎体,比较两组在疼痛模拟症状VAS评分、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疼痛模拟症状VAS评分单侧入路PKP组:术前24小时VAS评分为(7.73±1.35)分,术后24小时VAS评分为(3.12±1.49)分,术后1月VAS评分为(3.03±1.48)分;手术前后比较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小时与术后1月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PKP组:术前24小时为(7.63±1.43)分,术后24小时为(2.33±0.99)分,术后1月为(2.10±0.19)分,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小时与术后一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脊柱功能障碍评分单侧入路PKP组术后Oswestry评分为(11.52±1.49)。双侧入路PKP组术后Oswestry评分为(11.27±1.98)。两组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567,p>0.05)。3.手术时间长短单侧入路PKP组手术时间为(50.82±6.17)分钟。双侧入路PKP组手术时间为(60.93±5.65)分钟。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762,p<0.01)。4.术中骨水泥用量单侧入路PKP组术中骨水泥用量为(2.96±0.92)毫升。双侧入路PKP组术中骨水泥用量为(3.79±0.98)毫升。两组术中骨水泥用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490,p<0.01)。5.椎体后凸角度单侧入路PKP组术前为(16.36±4.05)°,术后24小时为(13.52±2.75)°,术后1月为(13.57±2.71)°。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小时与术后1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PKP组术前为(15.89±3.72)°,术后24小时为(13.63±2.73)°,术后1月为(13.65±2.72)°。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后1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骨水泥渗漏单侧入路PKP组33例中,发生渗漏3例,发生率为9.09%。双侧入路PKP组30例中,发生渗漏1例,发生率为3.33%。两组灌注剂渗漏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0.88,p<0.05)。结论:行单侧或双侧入路PKP手术都能有效缓解OVCF引起的疼痛症状,一定程度地恢复脊柱的后凸畸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柱的功能,以及明显缓解骨折带来的疼痛症状,但单侧入路PKP组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骨水泥用量;双侧入路PKP组骨水泥渗漏率稍偏低;两组各有各的优缺点,所以临床上需要仔细斟酌,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合理的穿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