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稳居全球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在四十多年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此期间我国政府也大力推进具有和谐发展、节约集约、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业互动等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使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急速升至2021年的64.7%。伴随着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原有的直埋式城市管线管网在维护、扩容的过程中严重影响了城市市民的正常生活、交通秩序和出行安全,不同类型管线在不同时段对同一路面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链”现象对政府财政造成不小的损失。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则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但其前期投入巨大、严重依赖当地政府政策、投资回报周期长、民生性工程等特点,决定了整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从立项到后期维护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必须要由政府主导。2014年中央政府主推的PPP项目模式将社会民间资本与政府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相结合,不仅可以缓解超长超大项目中政府资金紧张的问题,还可以发挥政府职能、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效率,实现项目参与者与城市居民的多方共赢。尽管将PPP模式应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具有很多优点,但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使得政府部门及民间投资者在进行项目立项决策时,很难对整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性进行量化从而做出决策,而项目的投资价值也是城市管理者和社会投资者首要关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PPP模式、VFM理论、AHP法、模糊分析法等基本概念及理论,随后利用VFM(Value for Money,物有所值)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于PPP项目的研究基础上,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的VFM经济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模型;详细介绍了定型评价模型中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权重分配方式、评价总水平的计算和定性评价结论的确定;详细介绍了定量评价中PSC值的确定、PPP值的确定和定量评价结论的确定;最后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实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工程实践当中,并计算VFM经济性评价结果,验证所建立的VFM经济性评价模型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