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志薄弱问题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充满争议的难题。它既涉及理性知识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关涉到我们对人之“理性形象”的定位和理解。对于此问题的探究,学界主要关注的焦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亚里士多德在明确肯定意志薄弱可能性之际,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赞同苏格拉底在这一问题上的强势立场,即“无人自愿作恶,除非他无知”;二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对软弱类型的意志薄弱(也称真正的意志薄弱)的解释,一个行为者虽然推理出了如何正确行动的结论,只是由于欲望的诱惑而未能坚持。如此一来,欲望在知识面前,似乎更能驱使一个人的行为,那么究竟如何协调这种推论与“人是理性的动物”之基本教诲的张力? 围绕这两个方面,学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案:传统解释和非传统解释。前者认为,实践三段论的结论即是行动;意志薄弱者由于“具有”而没有运用具体前提的知识,未能顺利得出如何正确行为的结论。因而,意志薄弱者也就并不存在内心的冲突。由此,理性和知识在行为选择中的主导作用并未受到威胁。此种传统解释核心的困难在于否定了真正意志薄弱者的可能性。然而,对传统解释进行修正的理论,依旧未能化解亚里士多德前后观点相互冲突的矛盾。因为,如果真正的意志薄弱者得出了如何正确行动的结论,但是又未按照结论采取正确的行动,那只能表明实践推理并不能有效的激发一个人的行动。至于非传统的解释,主要认为实践三段论的结论可能只是某种决定或决心。 本文在细致梳理传统解释及对其修正和非传统解释这两种不同方案的基础上,表明传统解释及其修正理论过度重视了知识和实践三段论在解释人类行动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单纯的理性和实践三段论本身并不能致使一个人行动。而非传统解释虽能意识到并重视真正意志薄弱者的内心冲突对行为的影响和作用,却并未详细的描述这种冲突。在基本遵循非传统解释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致使一个人行动的灵魂内部构成尤其是欲望的构成情况,探究了意志薄弱者的行动动机,并通过将其与节制者、放纵者和意志坚强者的比较研究,刻画了真正意志薄弱者的内心冲突。同时,也表明亚里士多德并未因承认真正意志薄弱者的存在而削弱知识和理性在行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也更为明确地阐述了欲望和情感在人类行为选择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总之,知识要想发挥它在行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力量,除了必须付诸行动和实践外,还需行动者具备对知识和实践三段论所指向的善或目的之积极的欲望和快乐情感,而这恰恰涉及良好的教化与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