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指令性分配向双向选择制过渡,这项制度的改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双向选择制度实行以后,改变了学校对学生人身控制的权力构成,学生和学校以及管理者的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势必引发教育目标、思想观念、方法手段、教育体制的整体转变。本文试图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变化为切入点,探讨高等教育改革问题。 一切教育都表现着对一定哲学思想的实践。我们以往的教育弊端,在本质上是把人看成社会机器的一个机械的组成部分,人性的缺失、人的能动性的缺失,即人的自我的缺失,已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以马斯洛为代表的“第三思潮”试图给教育以全新的诠释,即以人为本。它倡导将人的发展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之上,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这对于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教育的真正使命是有启发价值的。 从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专院校的学生分配采用计划方式。本文认为,这种计划分配方式在特定时期具有积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宏观调控作用,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制度的影响力大、渗透能力强。但其实质是对学生的控制,具有按部就班、缺乏活力、人力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抑制学校与社会发生联系等弊端,尤其是会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丧失,人被异化为制度的工具或附属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令性分配制度逐渐过渡到双向选择制度。 本文认为,双向选择能够推动教育观念发生转变,有利于增进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扩大学校的系统开放程度;能够刺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增进劳动力资源的活跃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推动高校间展开竞争,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但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双向选择运行成本过大。 双向选择制度对学生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作用方式,瓦解了学校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权,降低了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过程中对组织的依赖,个体利益获得独立估算的条件。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教育已形成冲突,可能引发许多深层次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 本文指出,目前中国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管理工作的角色和职责定位不清晰,学生世界的问题得不到成人世界平等的理解和尊重,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专业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在运用德育手段的过程中存在政治泛化,方式方法教条化、简单化,评估非科学化、规范化的问题。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既使传统学生管理体制产生了危机,也给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本文提出了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思路,强调:学生管理中要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以往学生管理中的异化问题;引进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在同一目标的统领下,使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育有机的结合;从权威接受理论出发,重塑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型权威;在学生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利益追求;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相互适应。总之,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不但是管理方式的变革,而且是制度体系的创新和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