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破裂次声波在煤岩层中传播规律研究

来源 :河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ood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煤炭资源转入深部开采,加之我国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地应力和瓦斯压力增大,以煤与瓦斯突出为主的煤岩动力灾害现象显现频繁。研究结果表明,受载煤岩破裂过程能够产生明显的次声信号,次声波技术可能成为矿井煤岩动力灾害最有前途的监测预警的新方法之一。次声波在煤矿井下的传播介质主要是煤岩层,煤岩层的复杂性致使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衰减,降低次声波监测应用的精度,而且次声波传播的有效距离还有待验证。因此,开展煤岩破裂次声波在煤岩层中传播规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采取实验室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煤岩破裂次声波传播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煤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采用次声信号监测系统对煤样在变形破裂过程中产生的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借助小波包变换信号分析方法分析信号的能量分布特征,分析煤样破裂次声信号的频率分布范围,确定数值模拟的波源主频。借助基于应力-应变法的低频岩石测试系统,对煤样在不同频率条件下的次声波波速及衰减参数进行测量,确定实际煤岩层的理论模型参数。考虑煤的粘弹性,推导粘弹介质波动方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编写其MATLAB程序,数值模拟煤岩破裂次声波在实际煤岩层中的传播,分析衰减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煤样破裂过程能够产生明显的次声波信号,并且与应力在时间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小波包变换可将信号精细分割成各个频带,可起到滤波的作用。煤样破裂次声波信号频率在0~20Hz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3.125Hz~12.5Hz与18.75Hz~21.875Hz。(2)煤样的纵波波速、横波波速和衰减1/Q不具有频率相关性。其中,杨氏模量约为9.7GPa;泊松比约为0.28;纵波波速约为2882m/s;横波波速约为1576m/s;衰减1/Q约为0.05。(3)PML边界能够很好的吸收到达边界波的能量,避免了人为边界导致的反射。弹性波波动方程只存在球面衰减,相较粘弹性波波动方程还存在粘弹衰减,更加符合实际煤岩层。(4)次声波在煤层中的衰减主要分为球面波衰减和粘弹衰减,并与传播距离呈幂函数的关系。次声波在煤岩层中的衰减除球面波衰减和粘弹衰减外,还包括煤层和岩层分层的界面衰减。次声波技术可以应用于煤矿井下和地面的长距离同时监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以及不同反流类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rGERD)患者精神心理的差异,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有效的处理策略。方法:收
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EMIM][DEP])和水作为吸收式制冷和热泵的新型工质具有无毒、腐蚀性弱、环保等优点。为满足吸收式制冷和热泵的供热需求,本文制备了以新
随着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受到广大建筑从业者的青睐,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负弯矩区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出现频繁,严重影响了结构的正常使用。聂建国院士提
在培育具有叶色标记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材料的育种后代中发现一种新型叶色突变体材料B03S。该材料在移栽后其叶鞘和叶片上均出现垂直于叶脉方向的间断失绿性状,表现出典型的
并网逆变器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电网的电力电子接口,其控制性能决定着并网电流的动、静态性能和电能质量。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Finite Control Set Model Predictive Cont
建筑形态是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交互界面,是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素之一。建筑作为一个人工系统,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博弈中形成了适应不同气候区的形态。建筑形态的气候适应性,
铀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铀废水对环境与人体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吸附法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以及选择性好等优点成为了当今研究热点之一。而吸附法的关键是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吸附剂。本文以黑曲霉(AN)为原料,分别制备了植酸改性黑曲霉(PAN)和丁二酸改性黑曲霉(SAN)两种改性生物材料。探讨了PAN和SAN对低浓度含铀废水的吸附性能与吸附机理,得到以下结果:(1)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制备了植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涉及多个复杂而精密的调控过程。其中,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途径(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NMD)可以识别并降解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PTC)的异常mRNA,从而避免截短蛋白质对机体产生的潜在危害。此外,NMD途径还可以调控细胞中约10%或者20%的正常mRNA或非编码RNA的表达水平,以确
已有研究表明玉米根系在低氮条件下发生的可塑性变化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分配。然而水稻根系在低氮条件下形态和解剖结构如何变化及其对氮吸收分配的影响还不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光伏电源的装机容量逐步增加,大规模分散光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日益显著。为合理利用规模化接入的光伏电源,同时综合考虑配电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