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铁旗阵》是清代宫廷中演述杨家将故事的连台本大戏之一,据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它自乾嘉年间创编以后,道光、咸丰、光绪三朝皆有演出,鉴于该剧在杨家将故事发展史方面以及清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旗阵》是清代宫廷中演述杨家将故事的连台本大戏之一,据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它自乾嘉年间创编以后,道光、咸丰、光绪三朝皆有演出,鉴于该剧在杨家将故事发展史方面以及清代宫廷连台本戏发展史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本文以《铁旗阵》为主要研究对象。清代以前,杨家将曲艺、小说已经非常繁盛,如果说清宫连台本戏《昭代箫韶》是历代杨家将故事集大成的戏曲作品,那么,《铁旗阵》则反映了杨家将故事在清代尤其是在清宫中的流变。通过文本细读与比较分析,我们发现《铁旗阵》的人物形象及剧情主要受到了民间评话、说唱等曲艺的影响,其在清宫中的产生,与其创作群体所属地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也与清代统治者的政治意图、文化政策等密切相关。《铁旗阵》在各朝演出脚本大致相同,道光、咸丰两朝其演出体制比较固定,演出脚本也无太大变化。笔者通过文献考据发现,《铁旗阵》在清代宫廷中演出的次数并不止于王芷章、周明泰等人等所记载的四次。道咸年间《铁旗阵》“分段”演出的脚本应是改“本”为“段”,这之前《铁旗阵》脚本应是十本一百零三出;而光绪年间《铁旗阵》改“段”为“本”则是从咸丰年间就开始的,且其改“段”为“本”并非重归道咸之前的分本方式。另外,光绪年间演出本将昆弋本改为皮黄本,其改编底本应为道光、咸丰年间的演出脚本。
其他文献
互文性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该理论术语是符号学家Kristeva在向欧洲学界介绍前苏联思想家Bakhtin的对话性理论时创造的,指的是“任何语篇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接,任何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地主形象,由于历史文化情境的不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十七年”时期的作家对这一形象的把握大多是从阶级尺度出发,使这一时期的地主形象
中国的报应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一个融合的过程,儒释道三者的合一造就了报应观念在本时期的繁荣兴盛,进而在文学界刮起创作“释氏辅教之书”的热潮。本文拟以魏晋南北
辽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准备时期,这一时期,契丹、女真、鲜卑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运用适于少年儿童年龄和生理心理特征的语言,专为他们创作的故事、小说、散文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主题明确、意境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娓娓动听;情
胡助是元代東陽一位飽讀詩書的碩儒,自幼受到婺州理學思想的影响,後四處遊學,交友範圍廣泛,包括同鄉文人、京城同僚、隱逸人士等。對胡助的生平及其交遊的研究,可以領略元代中後期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随着社会流动和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以及人们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社会矛盾冲突更加复杂,给基层治理带来许多挑战。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即在经济社会高
柳青的文学创作经历了“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两个阶段,“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柳青文学世界的主要题材,他书写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成为了“合作化小说”的样本。其中,
本文在分析定中结构的语法框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定中结构语义关系,列出了其中定中超常搭配的十种情况,并试图从隐喻和语义指向两个角度进行解释。论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在回
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地域文化的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概念,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行政区化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齐鲁文化的特质包括文化上的正统性、道德上的本位性、学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