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日益凸现。许多国家和地区研究证实,面源污染是导致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是一种严重的降雨径流污染形式,因此减少面源污染的关键是减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在国内外均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因此减少流域的面源污染势必与小流域综合治理联系起来。 本研究利用渝北区水土保持监测试验站径流小区及鸽子沟水库集雨区作为实验点,在雨天对径流小区分时段取径流样;对鸽子沟库区周边的经济林、水保林、农田、住户的径流按照不同坡度及治理措施分区、分时段取样,分析地表径流中氮、磷、重金属、有机物流失的规律、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及治理模式对径流中污染物减少的影响。以与其未治理前境况相似小流域为对照,分析治理效果。结果表明: (1)种植模式对径流污染影响:以地表径流污染物TN、TP、Pb、Cd、COD、泥沙量平均浓度来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对径流污染的影响,种植模式治理径流污染的效果依次为:15°坡改梯+经果林幼苗>25°坡改梯+经果林幼苗>红苕+玉米(间作顺坡)>豆角+红苕(25%间作)+红苕(75%)(顺坡)>豆角(50%)+红苕(50%)(间作顺坡)>经果林幼苗(顺坡)种植模式。 (2)径流污染空间分布特征:根据鸽子沟水库周边的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度的不同及汇集于库口的径流发生的来源将库区周边分为七个区采集径流进行研究,整个集雨区以1、2区总体治理效果最为明显。5、6区总体治理效果最差,4区Cd含量最高,5、6区Pb含量最高。径流污染程度最小的是下坡具有杂草缓冲带的2区,;径流污染程度最大的是下坡新栽柑橘的4区。径流中TN、Cd、TP、Pb含量和泥沙有显著相关关系;COD含量和TP、泥沙呈显著关系;TN含量是影响COD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3)径流污染时间分布特征:分时段在鸽子沟水库入口处采集径流,径流总趋势为径流中TN、TP、Pb、Cd、COD含量先增大而后减小,径流中污染物含量因污染物种类和小区的不同达到峰值的时间不同;在峰值出现时间段内,污染物含量差别较大;在径流产生最后的时间段,污染物含量趋于稳定。TN含量在1-2小时内达到峰值,最后的含量趋于稳定并且低于初值;TP含量在0.8-2小时内达到峰值,各区相同时刻的TP含量总体表现为4>5>6>7>3>1>2;Pb含量在1-2小时内达到峰值,各区Pb含量在径流出现后的前1个小时内表现为1>3>7>2>6>5>4,在径流出现后的1-3.5小时内5>6>4>7,1、2、3区的Pb含量无差别,最后时段径流中各区Pb含量趋于一致;Cd含量均在1.8-2小时内达到峰值,从径流产生后到径流峰值出现前2个小时内表现为1>3>7>2>6>5>4,4、5、6、7区的Cd含量变化急剧,1、2、3区中Cd含量变化较平缓;COD含量在1.8-2小时内达到峰值,整个径流过程COD含量表现为5>6>3>7;1、2、4、7区COD含量变化无规律。但总体来说4、5、6、7区的COD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