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中国己成为东盟第四大农产品贸易伙伴。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同类(种)农产品贸易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这种以产业内贸易为特征的贸易模式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和经济效应,着重采用G-L产业内贸易指数、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Thom& McDowell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一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发展中国一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有关政策建议。
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是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农产品差别化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差别化会更加明显;需求偏好相似是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动因。论文重点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特征和发展结构。发现东盟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快速增长,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东盟出口到中国最多的是动植物油脂类产品,植物产品次之;而中国出口最多的农产品集中在植物产品和食品。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主要以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为主。
接下来的实证分析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和东盟农产品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总边际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高;动物产品和食品在产业内贸易显著;植物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历年来波动性很大;油脂类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差别很大,且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和东盟国家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受农产品质量差异化、文化相似性、人均收入差异以及区域一体化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成果,论文最后提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关政策建议。首先应意识到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紧迫性和前景的乐观性;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基础,扩大多边的农产品贸易;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地规模经营、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和培育国内外需求的途径来发展中国一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并有机地促进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