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中国与蒙古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于2006年元宵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国务院2006年5月公布共包括518个项目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公布包括510个项目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共计147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已经逐渐走近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值得人类倍加珍惜的精神财富,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齐鲁先民不仅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体现了齐鲁文化的深刻内涵,并成为齐鲁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我们至今为之骄傲。山东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齐鲁儿女创造精神、辛勤劳动、卓越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不朽薪火,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源。因此,加大对山东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力度,既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我们应该担当的光荣的历史责任。2006年,经省市专家论证会的论证以及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会的评审,济南市第一批共计4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炉,山东大鼓作为济南濒危的传统文化技艺位列其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的山东大鼓不仅是山东人民的珍宝,更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山东大鼓本身所体现的文化要素备受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山东大鼓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申报将会进一步推动山东大鼓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并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该艺术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发挥其在我省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山东大鼓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音乐唱腔独特,节目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地方色彩极其鲜明,它不仅直接促进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同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便渐渐走向衰落,现在只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保护山东大鼓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山东大鼓的濒危现状出发展开研究,基于山东的基本情况,着力分析山东大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重点寻找能使山东大鼓得以保护和开发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