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慧,出生于50年代,经历了文革时期对于父亲经历的伤痛记忆,70年代,从事于工艺纺织品的制造及蜡染技艺的研究。80年代,万曼的到来以及其开放的壁挂研究所,给施慧带来了新的视野,促使其成为第一批走向国际舞台的艺术家。90年代,借助传统的制作技艺,及空间意识的思考,从平面的工艺编织朝空间型雕塑艺术转型。2000年阶段,其关注点从原初作品网状结构中的细微变化和形体塑造,转换至外部空间和语境的研究上。伴随着施慧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执教,及其所建立的第五工作室“纤维与空间艺术”,积极的涉入公共型的事物。在09年与冯博一共同策展“第五空间”,推动软雕塑与当代雕塑领域的拓展。从材料的平面转向立体空间,从立体空间转向视觉文化语境,从多个方面凝结出了施慧的创作实验。在施慧的作品中,既包含了传统的宣纸纸浆及编织的材料、技术、和人文精神意识,也包含了当代性中不同语境的体验和转换。这两种意识共同构建了施慧作品中的表达张力。而将这种张力放置到一个中西文化语境交流的场域中,就可以体验中不同语境间交流的盲点,形成对于空隙的发现,梳理出文化相遇下的新的可能性。同时,施慧的创作历程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从单纯的历史图像叙事转向多元立体的语言实验,走向中西方对话,走向公共文化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学科边界内语言和材料的不断解构,同时,也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不断走向多重话语的过程。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个案的研究,其创作发展脉络及不同时期的关注点,都与中国当代艺术的阶段性历史脉络切合,局部的反映出了中国当代艺术一步步开合的思考。那么,在这里,我将以尝试借助对于材料、空间体验、语境转换等三个层面,对施慧作品中的复合性内涵进行解析,并结合外部的当代艺术发展环境,探索艺术家介入社会的深层次互动方式。摆脱当下对于艺术家创作梳理的一种形式性的或者意识形态性的分析方法,而是试图从另一个侧面,来建构艺术家个案的分析内核。并借助对于施慧的艺术个案分析,介入到对于当代艺术发展脉络中的关键节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