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纤维三维聚集体的结构设计及其吸声应用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h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噪声问题日趋严重,使得噪声污染成为了当今世界三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长期遭受噪声影响将导致失眠、头痛、暴躁、心脏疾病等,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与身体健康。噪声污染防治可通过源头处理与传播途中处理,其中源头控制通常依靠政策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调控措施来实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面对当前紧迫的噪声污染形势,对既有噪声进行高效的阻隔和吸收变得尤为重要。纤维吸声材料因具有吸声频段宽、结构设计性强以及易装卸等特点,在建筑以及交通工具等领域的噪声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的纤维吸声材料多由直径较粗的纤维组成,吸声性能的提升主要依靠增大材料厚度来达到,使得材料的总体重量增加,难以同时满足飞机、火车、汽车等应用场合中对高效降噪与材料轻量化的需求。
  微纳米纤维集合体材料具有纤维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孔道曲折度大等优点,可在不增加材料重量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吸声性能。在众多制备微纳米纤维的方法中,静电纺丝技术因具有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制备过程连续性好、可纺材料范围广、结构可调性强等优点,在轻质高效纤维吸声材料的研究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纤维多以致密的纤维膜的形式存在,其厚度一般小于100μm,使其在吸声领域的应用受限;而目前所报道的静电纺纤维三维材料结构稳定性差且制备过程复杂,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展具有稳定三维结构的静电纺纤维吸声材料可控制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针对静电纺纳米纤维吸声材料面临的瓶颈问题,研究了静电纺纤维三维集合体结构的设计方法,通过在纤维间构造稳定搭接点实现了静电纺纤维三维蓬松结构的稳定性构建,并在此过程中引入合理微结构对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与吸声性能进行优化,最终实现了轻质高效纤维吸声材料的可控制备。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通过纺丝过程中湿度调控及后处理过程中微结构的设计,制备出了具有多层瓦楞状结构的蓬松静电纺纤维吸声材料。研究了纺丝环境湿度对静电纺纤维集合体形态的影响规律,发现湿度的增加会对纺丝溶液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所制备纤维的形貌及其聚集体的蓬松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纤维搭接处构造黏连点以及设计构建纤维层间微结构的方法对纤维集合体的力学稳定性进行增强,研究了粘结剂参数对纤维集合体材料结构形态的影响规律,以此为指导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的静电纺纤维海绵。所制备的静电纺纤维海绵在经历100次循环压缩后塑性形变为11%,其在经受重物压缩变形而后不发生破裂。此外,具有稳定蓬松堆积结构的静电纺纤维海绵具有良好的低频段吸声性能,且其体积密度仅为6.63mg cm-3,表现出轻质高效特性。
  (2)采用纤维分散重构技术,在聚丙烯腈(PAN)静电纺纳米纤维框架中插入纤维素纳米晶(CNC)网络,设计制备出了具有多级结构的静电纺纳米纤维气凝胶。分析了纤维分散重构过程中纤维多级结构的成型原理,探究了CNC的加入对纤维气凝胶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以此为依据制备了体积密度在5.03-11.05mg cm-3之间可调的多级结构纳米纤维气凝胶。所制备的多级结构纳米纤维气凝胶具有良好的耐压缩性能,在经受外力压缩时具有良好的结构回弹性,可保障其使用过程中的基本力学要求。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材料内部微结构对其吸声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制备的多级结构纳米纤维气凝胶实现了低频段吸声性能的提升,其降噪系数(NRC)可达0.58,表现出良好的实用性能。
  (3)通过向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微米纤维框架,制备出了具有双重网络框架结构的微/纳米纤维气凝胶。研究了分散液黏度对微/纳米纤维分散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此为指导制备出了均匀分散的微/纳米纤维分散液,并通过后续冷冻干燥过程构建了体积密度在3.46-10.76mg cm-3范围内可控,厚度在5-30mm之间可调的微/纳米纤维气凝胶。分析了纤维气凝胶发生形变时的受力情况,对材料的断裂及失效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此对微/纳米纤维气凝胶的结构设计进行指导。所设计的双网络结构实现了对所受应力的有效分散,使得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耐压、耐拉及耐弯折性能。所制备的纤维气凝胶可经受相当于其自身质量约2000倍的砝码的压缩而不破裂,且其在撤去砝码后可实现结构回弹,材料的瞬间回弹速率可达834mm s-1。同时,材料克服了传统静电纺纤维气凝胶耐拉伸及耐弯折性差的瓶颈问题,其拉伸强度可增强至单纯纳静电纺米纤维气凝的三倍,且在经历100次往复式弯折之后仍能保持结构完整。最终制备的厚度为30mm,体积密度为9.02mg cm-3的微/纳米纤维气凝胶的降噪系数可达0.53,表现出轻质高效特性。
  (4)以柔性陶瓷静电纺纳米纤维为构筑基元并在其分散重构过程中引入氮化硼片层,最终通过冷冻干燥法设计制备出了具有多级结构的柔性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得益于所选材料的稳定性,所制备的纤维气凝胶具有优异的耐火及阻燃性能。同时,所制备的体积密度为13.29mg cm-3的陶瓷纤维气凝胶的降噪系数可达0.59。此外,与传统的无机气凝胶易脆的特点不同,所制备的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经受外力作用时无破裂产生且在外力去除后其可实现形状回弹,表明其良好的实用性能。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盆地内的油气藏类型多以地层-岩性气藏为主,且油气藏常具有低孔、低渗等特点。本论文的研究区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的中部。临兴地区是主要产油及产气区块,二叠系太原组地层是主要产层之一,明确研究区太原组地层的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和有利砂体分布规律,对该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指导,利用野外露
学位
近年来,伴随着勘探目标的复杂化,对油气勘探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下深层复杂构造的成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基于双程波方程的逆时偏移对复杂构造具有较好成像效果,因而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但在成像结果中存在低频噪声、深层构造能量较弱、振幅能量均衡性较差等问题。基于反演理论的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具有分辨率和保真度较高等优势。在地下介质中,大部分沉积岩通常被认为具有各向异性的特
学位
本论文以南江-通江地区千佛崖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鉴定、野外露头数据统计、测录井资料解释、物性以及压汞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千佛崖组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分选中等-较好。孔隙度的范围在1%-8%之间,渗透率主要在(0.001-1)×10-3μm2范围内,属于特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千佛崖组储层可以分为3类,在储层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将孔隙度大于4%作为研究区优质储层的界
学位
牛庄洼陷牛35区块沙三中亚段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成因类型、沉积相分布以及储层物性特征等认识不清,制约了对剩余油分布的认识。本文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研究区等时地层格架,明确了沉积相类型与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储层非均质性表征。以区域层序地层认识为基础,综合地震、测井、岩心资料,建立了研究区沙三中亚段等时地层格架。将研究区沙三中亚段划分为五个砂组,主力层三砂组进一步划分
学位
阿满过渡带位于阿瓦提坳陷与满加尔坳陷之间,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南临卡塔克隆起,北至沙雅隆起,东起满加尔凹陷,西接阿瓦提凹陷。它是一个特殊的隆起构造,在东西向上表现为宽缓的隆起形态,而在南北方向上则为凹陷形态,总体为一个北北东的低幅度背斜构造带、斜坡区,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块。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解释、物理模拟实验、垂直断距分析、应力场模拟等研究方法,对阿满过渡带断裂特征、分段性、主要活动时期、形成机制、
学位
多震源地震采集(Simultaneous-source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是一种高效的地震采集新技术,是对传统单炮采集技术的重大革新。这种新的采集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采集效率,显著降低采集成本。但由于是同时或一定延迟激发多个震源,地震记录在时间上存在重叠现象。如果直接成像会在成像剖面上引入严重的串扰噪声,导致成像效果差。而对多震源混叠数据(Simultaneous-so
学位
学位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主要发育火山岩。由于火山岩的特殊性,在油气勘探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火山岩岩性复杂多变,蚀变造成储集空间影响因素和储层导电机理复杂,从而间接导致储层物性计算困难、储层分类困难、流体识别困难等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测井资料为依据,综合利用岩心、录井、全岩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试油以及电成像、核磁、阵列声波等资料,对火山岩岩性、蚀变程度及其测井响应特征、物性参数建模、储层分类、流体识别
学位
本文以广元市女皇文化陈列馆山顶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危岩体勘查,分析了危岩体的特征、变形破坏模式,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旨在提出经济合理的防治措施。  女皇文化陈列馆山顶危岩带分布标高在526.58~560.19m,地形坡度72°~83°的岩质边坡地段,呈北东低南西高,南东北西向延伸,沿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和泥质砂岩构成的边坡分布,从下至上为巨厚层状钙质胶结砂岩和泥质砂岩,整个危岩带长约151.
学位
在传统的高碱工艺浮选分离铜硫资源的过程中,存在铜尾矿选硫困难、共伴生资源流失、管道结垢堵塞及废水难处理等问题。本文根据硫化矿物有机抑制剂的分子设计,开发出在弱碱性溶液氛围中高效地浮选分离铜硫资源的有机抑制剂,并研究了硫和黄铜矿的抑制机理。  以乳酸、二硫化碳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有机抑制剂乳酸黄原酸钠,研究了影响产品产率的因子温度、时间和反应物摩尔比的最佳条件。通过紫外检测和红外检测手段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