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疏肝健脾化瘀方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疏肝健脾化瘀方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郁脾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郁脾虚血瘀证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回顾性研究,共207例,其中男性145例,女性62例。按照其是否接受疏肝健脾化瘀方及接受的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组(95例)、西医组(112例),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硬度测定值(LSM值)、门静脉主干宽度及脾脏大小等改变,并对失代偿、肝癌的发生率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回顾性研究疏肝健脾化瘀方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本病的疗效。结果:1.检验检查结果比较:组内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LSM值与治疗前相比降低,门静脉主干宽度、脾脏大小较治疗前降低,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较治疗前均降低,ALB较治疗前上升,HBV-DNA转阴率较治疗前增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LSM值、脾脏大小与治疗前相比降低,肝功能指标ALT、AST、GGT较治疗前相比均降低,HBV-DNA转阴率较治疗前增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肝功能指标TBIL、ALB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门静脉主干宽度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中西医组的LSM值和门静脉主干宽度改善程度优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肝功能指标AST、ALB、TBIL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组ALT、GGT改善程度均优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HBV-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无创检测模型变化:组内比较:中西医组治疗后的无创诊断模型APRI和GPR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4无统计学差异(P>0.05);西医组治疗后的无创诊断模型与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中西医组肝硬化无创诊断模型APRI、GPR改善均优于西医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中西医组有3名患者进入失代偿期,西医组有12名患者进入失代偿期,两组患者失代偿发生率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有1名患者发生肝癌,西医组有8名患者发生肝癌,两组患者发生肝癌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失代偿和肝癌的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医组,Log 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Cox多因素分析:发生失代偿的危险因素有饮酒史(HR=7.962,95%CI:1.574-40.27,P=0.012),保护因素为使用疏肝健脾化瘀方治疗(HR=0.172,95%CI:0.037-0.797,P=0.024)。发生肝癌的危险因素有肝癌家族史(HR=71.285,95%CI:0.001-71.285,P=0.001)、AFP(HR=1.042,95%CI:0.024-1.042,P=0.024),疏肝健脾化瘀方治疗(HR=0.082,95%CI:0.07-0.082)可能是肝癌发生的保护因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疏肝健脾化瘀方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LSM值、门静脉主干宽度、肝功能(ALT、GGT)以及肝硬化无创诊断模型APRI和GPR的水平,降低失代偿及肝癌发生率,且程度均优于西医组。第二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疏肝健脾化瘀方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机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进一步探讨疏肝健脾化瘀方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可能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检索疏肝健脾化瘀方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相关靶点;取交集后获得药物活性成分用于疾病的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根据度值筛选药物关键活性成分;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的网络,根据Count值筛选核心靶点;利用R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使用Auto Dock Tools软件验证分析结果。结果:1.共得到核心处方药物的149个活性成分,筛选出204个交集靶点,其中交集靶点对应105个活性成分,并筛选出5个核心活性成分,分别为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柚皮素、木犀草素。2.通过PPI网络分析,筛选出5个核心靶点,包括AKT1、TNF、IL6、TP53、VEGFA。3.GO富集分析发现,交集靶点主要涉及DNA结合转录激活活性和RNA聚合酶II特异性、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172项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交集靶点显著富集在乙肝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187条信号通路。4.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谷甾醇与AKT1、P53,柚皮素与P53,木犀草素与P53为对接最好的4个组合,且结合均较好。结论:疏肝健脾化瘀方可能通过调控乙肝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通路作用于AKT1、TNF、IL6、TP53、VEGFA等靶点,发挥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