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我国家族信托规模增长迅速,被誉为信托发展的“蓝海”,但却缺乏与之配套的信托保护机制。本文以我国现行信托法律规定及家族信托实践为基础,结合国外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相关规定,为我国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之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概述。本部分主要介绍家族信托保护人这一主体的含义、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完成本文研究对象的“素描”。第二部分,我国构建家族信托保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家族信托规模增长迅速,被誉为信托发展的“蓝海”,但却缺乏与之配套的信托保护机制。本文以我国现行信托法律规定及家族信托实践为基础,结合国外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相关规定,为我国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之构建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概述。本部分主要介绍家族信托保护人这一主体的含义、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完成本文研究对象的“素描”。第二部分,我国构建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的必要性。我国家族信托发展面临诸多立法和实践困境,而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对于家族信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家族信托发展法律环境的整体优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所在。第三部分,我国家族信托保护人的主体厘定。本部分主要论述家族信托保护人的主体资格,即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满足履职需要的专业能力、责任能力;以及主体范围,即委托人、受益人、受托人以及受托人之利害关系人不得担任家族信托保护人。第四部分,我国家族信托保护人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本部分为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的核心内容。在权利方面,家族信托保护人享有监督类权利、协调类权利及固有权利;在义务方面,其需要履行信义义务、亲自履职与持续履职义务以及保密义务;在责任方面,需要明确其承担责任的依据、情形、形式,以及有权主张权利的主体。第五部分,我国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的适用程序。家族信托保护人制度的适用与否由当事人自由决定,特殊情况下强制适用;基于此,家族信托保护人的设立与变更,原则上由当事人通过信托文件进行约定,特殊情况下由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指定或变更,或由法院依职权指定与变更。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保理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司法实践中问题集中表现为保理合同易与借款合同、债权转让合同发生混淆,债权人与债务人伪造基础交易欺诈保理商。为解决保理实务纷争,《民法典》将保理合同规定为典型合同,对实践中存在的保理合同识别、保理欺诈等问题作出回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66条也进一步作出补充性解释,但是,保理合同规则仍有待细化解释。为此,本文梳理保理
权力观在政治哲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权力的本质、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的功能是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对于权力观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都有着较高的价值。列宁的权力观是列宁对权力现象的理论抽象,人民群众是列宁权力观的核心范畴。列宁的人民权力观是其政治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他认为任何权力都有其特定的主体,都是为某一个阶级统治服务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奴隶主、封建的国王以及
董事信义义务规则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因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和不完全合同问题。传统董事信义义务规则基于股债二分法理论和股东至上原则,认为董事信义义务的对象为公司和股东,忠实与勤勉义务能够完全涵盖义务的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和理论深化,组织法和契约法交互作用的股债融合现象突破了纯粹股债的区分,导致存在着不同比例组合的股债混合形态,加剧了公司内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程度。
在知识产权强保护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著作权的行使方式更加多样化,权利范围也进一步拓展。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驱使难免滋生一些不正当行使权利而构成著作滥用的非正常现象,阻碍了著作权法促进文化和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立法目的,也违背了著作权作为一种特殊民事权利所具有的公共属性。尽管我国《民法典》《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能够对规制著作权滥用行为提供指引并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由
拟制自认,是指通过法律明文规定将非负主张责任一方当事人的消极回应态度拟制为对应负主张责任当事人不利己事实主张的认可,进而产生等同于明示自认法律效果的法律概念。相较于明示自认,当事人采取消极态度应对诉讼的行为在民事诉讼中能产生与积极承认对方主张同样的效力,其所涉及法理基础、立法规制以及实践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我国,拟制自认相关规定存在于司法解释之中,因其相关理论本土化程度与法律
奥尔森提出的强化市场型政府以促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为目标,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是相适应的。对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是中国,奥尔森的强化市场型政府是具有相当意义的。本文运用干预范式,从强化市场型政府的角度重新定位政府干预的目标、方式和条件,寻求政府干预与市场之间新的均衡。这也是经济法为促成强化市场这一政府干预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经济法正是通过自身理论和具体制度的完善,推动了中国政府职能的逐
2019年8月19日,融资融券标的股名单再次扩容,650只股票进入名单,由以往的950只增长至1600只,这也标志着卖空制度在我国股市的发展继续推进。我国自2010年起实施融资融券制度,初步引入卖空制度,发展至今,卖空制度已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现有的研究中,关注股价的定价效率、有效吸收企业负面信息的研究较多,但卖空制度是否会对企业的运行产生影响呢?本文发现,对于我国企业广泛存在的非效率投资
我国《民法典》第687条是关于先诉抗辩权的规定,承担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侵权责任编负担特定义务的人在第三人侵权的情况下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公司法》中对于股东未恰当履行出资义务的需要对公司债务在特定范围内承担补足责任。但是先诉抗辩权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对其定位不足的问题,对其行使阶段认识存在很大差异,限制先诉抗辩权行使的事由存在列举式规定的弊端和具体款项不严谨的问题,
信息化的社会中,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大,现有法律法规不能满足这种需求,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应运而生,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逐渐法制化。虽说我国《条例》已实施超过10年了,取得了许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仍然处于摸索发展的阶段,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难以通过《条例》来解决。关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2019年对《条例》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条例》在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天然属性决定了监督方式区别于其他监督。从行政公益诉讼试点改革到全面推行,检察机关立足于法律监督督促行政机关依法作为。作为一项新式制度,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框架下监督行政权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因素阻碍检察监督制度的实施。如何在行政公益诉讼视角下完善检察监督制度,也成为了诸多学者讨论的焦点。本篇论文的写作大致上是遵循着现状分析—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