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波长荧光光谱的浮游藻测量方法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河流湖泊水华现象日益突出,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构成了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可在线测量浮游藻门类与浓度的方法,以实现浮游藻的日常监测和水华预警的功能。荧光测量法是现代测量的热点之一,它通过测量物质的荧光光谱来测量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浮游藻类荧光测量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浮游藻类光合色素特性和实验研究,提出了基于三波长的浮游藻门类识别与浓度测量方法,同时设计了一种浮游藻门类识别与测量装置的实施方案。本文在对我国淡水水域常见水华藻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三种门类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三种纯种藻的荧光光谱数据作为训练集,用来建立藻类测量模型;利用纯种藻与护校河水、西湖水、小区排污口水三种实际水体的混合样品的荧光光谱数据作为测试集,用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从而达到在门类水平上实现对浮游藻的测量。具体展开的研究如下:(1)通过对浮游藻光合色素特征及其吸收光谱的分析,发现不同门类藻体内所含光合色素具有一定差异而相同门类藻所含光合色素的种类是相同的规律,导致相同门类藻归一化荧光激发光谱非常相似,不同门类藻归一化荧光激发光谱存在明显不同,这构成了对浮游藻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2)根据所选三种门类藻种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特性选取了 440nm、470nm、530nm和630nm四个激发波长进行实验测试,并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进行波长筛选。GBDT中每一棵树的根节点都表示一个特征,对于本文的藻类荧光数据,每个激发波长表示特征,每个激发波长所对应的荧光值表示特征值,对特征值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样品进行分类。这样可从分类结果中判断出对分类结果贡献度较高的特征,从而达到特征筛选的目的。本文利用GBDT算法对所选取的四个激发波长进行筛选,剔除440nm激发波长后提出了基于三波长荧光光谱的浮游藻门类识别与浓度测量方法。(3)建立了浮游藻门类识别模型。利用纯种藻荧光光谱数据,通过SVM算法建立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三种门类藻的识别模型,并用护校河水、西湖水、小区排污口水和纯种藻的混合样品来验证识别模型的准确率,蓝藻、绿藻和硅藻识别模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92.1%、81.0%和85.2%。(4)建立了浮游藻浓度测量模型。利用纯种藻荧光光谱数据,建立了绿藻门和蓝藻门两种门类藻的荧光强度与藻类浓度之间的回归模型,并用回归评价指标R2评价回归模型的准确度,绿藻门回归模型的R2为0.8821,硅藻门回归模型的R2为0.9590。(5)设计了基于三波长的藻类荧光测量装置的方案。该装置基于三个特征波长高亮LED和荧光检测探头模块,并设计了光路结构的外壳,用PLA材料打印外壳保证了整个结构的强度,可置于移动式水上设备中,实现对特定水域的动态测量。
其他文献
目的精心护理高危新生儿可以降低脑损伤的发生率。方法对166例高危新生儿异常者给予早期干预及护理指导。结论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是儿科护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多数高危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管理转型升级也发展到转型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企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的进程,我国企业管理改革面临着传
<正>利用介质对电磁波能量的强烈吸收造成的阴影来重建地下地质体图像的钻孔电磁波层析成象技术,由于它能取得多方位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高等特点,在国内外多个
会议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干扰素外用制剂在治疗由单纯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及皮肤癌等皮肤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干扰素在治疗这些皮肤病方面
垂直轴风力机作为目前常用的小型风力机,在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城市楼宇之间得到广泛应用。因而展开其气动性能的研究,对于风力机的气动优化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
将原来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学生能自主选择的弹性目标,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鉴于我国大班额班级授课制的国情,制定弹性化教学目标,需要考虑学生群体共同目标达成与个
通过对我国家庭暴力形成的特点以及原因进行探讨,认为在完善法律的同时,还应该以社区为主导,建立起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区干预,有效地解决家庭暴力的问题。
随着中国税制的改革,企业避税活动在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传统的税收规避理论认为企业避税活动减少企业的税收成本,使企业的非效率投资问题得到缓解。但是随着企业制度的改
在欧洲现代性的框架下,记忆最早被来自法兰西国家内外的法国革命的受害者大规模地用作对抗胜利者历史的策略。那些感到有必要恢复早被尘封的生活面貌的人们无不遭受过由于意
上世纪末,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视觉传播的立体化、动态化逐渐成为了主流,这种针对传统形态上平面化、静态化的改变,开启了具有多媒体共存、三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