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第二期《人民文学》开设了“非虚构文学”专栏开始,“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景观出在大众视野中。2011年6月,《人民文学》增加了“非虚构小说”一栏,以此为起点许多媒体平台推出了专门的非虚构写作栏目,如“正午”栏目(Noon Story)、网易的《人间》栏目、腾讯的“谷雨”栏目等,并推出了一批写作计划。2015年10月,独立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地平线NONFICATION”发布了第一期专门为非虚构作品设立的榜单“地平线非虚构原创榜”,旨在与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一个专业负责的传播平台。随着“中国三明治”“真实故事计划”“全民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独立平台的创办,中国的“非虚构文学”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非虚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传播形式获得众多关注,与近年来国内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在新媒体语境中,媒介融合加剧,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承担起文学传播的重任,影响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文学传播整体发生了路径转向,表现为由传统的印刷出版路径为主,转向了数码文字路径。其次,从文学接受群体的角度来说,在这愈加虚拟化、双向化、技术化和全时化的新媒体语境中,受众(读者)对于文学接受的价值判断发生了转变。文学传播的路径转向与接受群体的转变共同影响着“非虚构文学”的传播特征,为了考量其在新媒体语境中衍生的多元多维化传播路径,本文主要研究“非虚构文学”的内涵和特点,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尝试去揭露“非虚构文学”传播路径在表象之下更为深层次的传播结构。根据符号和组织形态的不同,可以把“非虚构文学”在新媒体语境中的传播路径细分为数码文字、影视媒体和声音媒体三个路径。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化井喷之势,结合“非虚构文学”的传播特征,本文将集中探讨三大路径之一的数码文字路径,按照其传播形态的不同点,数码文字路径分为不同的分支路径,首先是电脑PC路径,它促进了原创文学网站的重组和新生,其次是移动应用路径,它实现了文字阅读的便捷化,然后是微博路径,它扩大了出“非虚构文学”的传播力度,最后是微信路径,它作为主力则提供了“非虚构文学”孵化传播的平台。最后,本文集中探讨各路径共同形成的多维传播形态为文学接受群体带来的价值裂变,在新媒体的“拟态”中,当下“非虚构文学”依然面临着来自受众、媒介以及自身价值等众多方面的考验。